首页> 中文学位 >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研究
【6h】

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共享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图目录

表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资源共享课研究综述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内容分析法

1.3.3 个案研究法

1.3.4 比较研究法

1.3.5 数量研究法

1.4 研究步骤

2 资源共享课建设分析

2.1 共享机制

2.2 共享方式

2.2.1 基于区域维度

2.2.2 基于经济维度

2.3 资源可共享性

2.3.1 共享平台

2.3.2 课程开发标准

2.3.3 移动学习

2.4 共享效果

2.5 用户体验

2.6 本章小结

2.6.1 共享机制方面

2.6.2 组织管理体制

2.6.3 运行机制方面

2.6.4 课程开发的技术标准

3 资源共享课共享分析

3.1 本校网络教育中的应用

3.1.1 网院使用情况

3.1.2 2012年资源共享课应用分析

3.1.3 2013年资源共享课应用分析

3.2 本校其他类型教育与培训中的应用

3.3 校外其他教育机构的应用

3.4 爱课程网的应用

3.4.1 访问量

3.4.2 更新概况

3.5 学校对持续建设的支持

3.6 本章小结

3.6.1 资源共享课取得的主要成绩

3.6.2 资源共享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4 新型在线课程共享分析

4.1 爱课程网在线课程共享情况

4.1.1 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共享效果比较

4.1.2 其他课程共享效果比较

4.2 学堂在线MOOC的应用情况

4.3 本章小结

5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要素以及促进共享的建议

5.1 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要素

5.1.1 学习动因

5.1.2 技术条件

5.1.3 用户体验

5.1.4 质量保证

5.1.5 成果效能

5.1.6 利益机制

5.1.7 经费支持

5.1.8 生态环境

5.2 促进共享的建议

5.2.1 开发移动学习资源

5.2.2 建立有效的资源开发机制

5.2.3 建立有效的学习激励方式

6 总结

6.1 特色与创新

6.2 不足与展望

6.3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展开▼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开放教育资源得以迅速发展。我国的优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国家一直提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早在1999年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便提出,“要依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开设高质量的网络课程,组织全国一流水平的师资进行讲授,实现跨越时空的教育资源共享”。2003年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2011年教育部启动的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工作,都是在这方面的有益尝试。国家上述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促进了共享。但是共享的效果与预期值尚有差距。
  本研究通过对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研究,系统分析这批课程的建设和应用以及共享情况,分析网络教育资源共享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共享的要素和途径,提出对今后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深层次问题的建议。
  本研究选取2012年和2013年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研究对象,跟踪项目的整个过程,包括了前期这批课程的建设阶段和后期应用共享阶段。建设阶段的研究主要是通过遴选过程对课程进行分析,分析课程的共享机制、共享方式、资源可共享性、共享效果和用户体验。分析表明这批课程比以往的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在这四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共享机制、组织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不完善以及课程开发标准不统一等。
  共享阶段的研究是对课程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分析,包括本校网络教育的应用、本校其他类型教育与培训中的应用、校外其他教育机构的应用、爱课程网的应用以及学校对持续建设的支持等几个方面。分析表明课程在应用过程中在校内外共享总体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新技术不断应用以及跨校机制开始建立,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发展不平衡和长效机制未建立等。
  为了更全面的分析共享的情况,本研究还选取了爱课程网和学堂在线两个平台的部分课程,将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与新型在线课程(MOOCs)做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新型在线课程更受使用者欢迎,其共享效果要优于国家网络精品资源共享课。
  本研究的特色是对国家网络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且提出了关于资源共享的8个要素,即:学习动因、技术条件、用户体验、质量保证、成果效能、利益机制、经费支持和生态环境。本研究对今后如何更好的共享,提出了开发移动学习资源、建立有效的资源开发机制和建立有效的学习激励方式等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