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双训练模式下运动知觉学习的特异性与传递
【6h】

双训练模式下运动知觉学习的特异性与传递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知觉学习

1.2 知觉学习的特异性和传递性

1.2.1 特异性

1.2.2 传递性

1.3 影响知觉学习的因素

1.3.1 任务和刺激

1.3.2 任务难度

1.3.3 训练时间

1.3.4 注意与奖赏

1.3.5 睡眠与觉醒

1.4 知觉学习的机制与模型

1.4.1 逆分级横型

1.4.2 线性放大模型和知觉模板模型

1.4.3 双可塑性模型

第二章 实验一 恒定刺激法下长时间的运动知觉学习

2.1 引言

2.2 实验方法

2.2.1 被试

2.2.2 实验设备

2.2.3 实验任务和刺激

2.2.4 实验流程

2.2.5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4 总结和讨论

第三章 实验二 阶梯法下短时间和长时间的运动知觉学习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设备和刺激

3.2.2 实验流程

3.2.3 被试

3.3 实验结果

3.3.1 前7天的实验结果

3.3.2 前18天的结果

3.3.3 补充实验

3.3 总结和讨论

第四章 实验三 阶梯法下短时间的运动知觉学习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被试

4.2.2 实验设备和刺激

4.2.3 实验流程

4.3 实验结果

4.3.1 我们的实验结果

4.3.2 与Zhang and Yang的数据合并分析的结果

4.3.3 和实验二第一阶段的数据对比

4.4 对照实验

4.4 总结和讨论

第五章 实验四 恒定刺激法下短时间的运动知觉学习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被试

5.2.2 实验设备、刺激和流程

5.3 实验结果

5.3.1 运动方向辨别任务的阈值变化

5.3.2 对比度辨别任务的阈位变化

5.4 总结和讨论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展开▼

摘要

知觉学习是指通过训练或经验而引起的持久稳定的知觉变化,通常认为知觉学习具有很强的特异性,即学习的效果不能从经过训练的特征或任务传递到未经训练的特征或任务。然而,Xiao等人(2008)发现通过一种新的训练方法——双训练模式,知觉学习的效果就可以完全传递到未经训练的位置或方位。更重要的是,这种完全传递在他们检测的所有任务中都能成立,包括运动方向辨别知觉学习等。他们的结果对知觉学习的视网膜位置特异性形成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对知觉学习发生在初级视觉皮层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为了探讨双训练模式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本文对双训练模式下随机点运动知觉学习的特异性与传递展开研究,一共进行了四个实验。其中实验一和实验四使用恒定刺激法,分别探讨长时间和短时间训练条件下,双训练模式是否可以促使知觉学习的效果完全传递。结果发现,无论训练周期长短,经过第一阶段的传统训练后,未训练方向的提高都显著低于训练方向,说明知觉学习具有方向特异性。经过第二阶段的暴露任务训练后,暴露方向的提高还是显著低于训练方向,说明运动知觉学习的特异性仍然存在,双训练模式并不能改变这种方向特异性。实验二使用恒定刺激法,先重复Zhang and Yang(2014)的实验,然后延长训练时间,观察训练周期长短对学习传递的影响。结果无论是在重复实验还是在更长的训练周期中,我们都没有观察到原实验所诉的完全传递,暴露方向的提高显著小于训练方向,而且和既没训练也没暴露的对照方向没有差别。实验三也使用恒定刺激法,重复Zhang and Yang(2014)的实验,和实验二的不同在于两个训练任务按顺序先后进行而不是同时进行。实验结果显示暴露方向在暴露阶段的传递和零相比没有显著差异,更多的传递发生在暴露阶段之前。此外,暴露方向和对照方向的传递差异不显著,说明传递不是特异于暴露方向。实验二和实验三说明由于个体差异比较大,Zhang and Yang(2014)所诉的双训练模式可以有效地促使传递增加甚至完全传递的效应还有待商榷,暴露阶段的训练对传递的影响也许没有之前所认为的那么强。本研究为双训练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提示双训练模式下运动知觉学习的特异性仍然存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