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基于MS-VAR模型的研究
【6h】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基于MS-VAR模型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效果影响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货币政策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

二、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第二节 同业业务概述

一、发展起因

二、同业业务主要模式

三、同业业务的监管情况

第三节 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

二、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假设

一、设定依据

二、研究假设及思路

第二节 模型构建

一、MS-VAR模型

二、变量定义

第三节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样本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三章 同业业务对货币政策效果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符号

二、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MS-VAR模型选择及状态依赖脉冲响应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工业增加值的MS-VAR分析

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MS-VAR分析

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同业业务规模对工业增加值的非对称性影响

二、同业业务规模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非对称性影响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银行同业业务最初运用于商业银行之间,以弥补流动性并解决短期资金缺乏等问题。但在2010年后,随着我国走出次信贷危机,宏观政策开始转向,监管机构为加强对银行业风险的管控,开始实施存贷比例、资本金约束和信贷额度管理等手段。在这一背景下,商业银行为规避各种监管条例、保持资产规模扩张及利润增长,开始积极寻求银证、银保及银信合作,打破了最初银银合作的局限性,同业业务规模得到了快速增长。  截至 2018 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同业资产的年末余额接近 54.6 万亿元,较 2007年初增长了10倍,在银行业总资产中占比约为20%;同业负债年末余额为29.3万亿元,较2007年初增长7.5倍,在银行业总负债中占比12%。人民银行(2013)指出,商业银行通过同业渠道创造的 M2 一度仅低于人民币贷款,高于外汇占款和证券投资。在社会融资规模中,银行贷款所占比例不断下降,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大量的社会融资需求被同业业务满足。截至2018年末,同业业务项目下的信托贷款与委托贷款总计向经济实体提供20.2万亿,占社会融资总额的10%。若是以同业资产与同业负债的差额来估算,商业银行通过同业业务向社会提供的融资达25.3万亿,较社会融资规模计算口径多5.1万亿。  同业业务具有货币创造功能,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货币政策正在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和有效性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现有研究大多是基于面板模型或线性的VAR模型对同业业务与货币政策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均未将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问题纳入考虑范围,而国外,如Keynes(1939)、Freedman (1968)、Cover(1992)等学者早于上世纪已提出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问题。因此,为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为监管机构实施充分、有效的监管提出进一步建议,本文通过对采用非线性的马尔科夫区制转移向量自回归模型(MS-VAR),研究在不同区制下同业业务规模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最终结果显示:(1)同业业务规模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制特征。(2)在经济高速增长的状态下,同业业务规模扩张将会导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降低;在经济中高速增长的状态下,同业业务规模扩张将会导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率增加。(3)在物价低速增长状态下,同业业务规模扩张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产生正向影响;在物价高速增长状态下,同业业务规模扩张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产生负向影响。  最后,对监管机构提出加强提高同业业务的标准化与透明度、扩大监管指标、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加强金融审计及预期管理等方面提出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