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质量框架下乡村治理研究
【6h】

社会质量框架下乡村治理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文献述评:一个关于乡村治理的理论概括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与本研究的定位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之处

三、可能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社会治理的逻辑转向:从政府质量到社会质量

一、政府质量:传统社会治理的逻辑取向

二、社会质量:复杂条件下社会治理的逻辑取向

三、基于社会质量框架下的社会治理创新要求

第二节社会质量:发展社会学下的新理论

一、理论创生背景

二、理论溯源

三、理论内核及内容体系

第三节社会质量:乡村治理的新分析框架

一、制度支持

二、行动者

三、四维结构要素

第三章乡村治理的制度支持:正式与非正式支持

第一节正式制度:乡村制度支持的中心主义

一、基层政权的组织基础

二、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

第二节非正式制度:乡村“内生性支持’’

一、宗族

二、乡村组织

三、合作社与集体行动

第三节非耦合性支持: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不均衡互动

一、非制度化的策略运作:乡村治理的实践样态

二、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妥协”

第四章乡村治理行动者的特征及治理逻辑

第一节计划体制时期乡村行动者的政经统合

一、公社制度为主导的行动载体

二、政治运动式治理为特色的实践模式

三、政经统合下的乡村治理逻辑

第二节经济转型时期乡村行政者的逐利导向

一、乡村主体的逐利交织网络

二、积极转型及压力型体制下的“指标’’治理

三、逐利导向下的乡村治理逻辑:基层政治竞标赛

第三节政府主导模式的治理限度

一、村民组织的自治能力赢弱

二、乡村市场主体活力未能充分发挥

三、乡村社会组织的“社会性”建构的缺失

第五章乡村治理的社会质量四维结构要素

第一节结构性要素

一、乡村社会经济保障

二、乡村社会凝聚

三、乡村社会包容

四、乡村社会赋权

第二节结构要素下乡村治理的限度

一、乡村社会民生保障的不平衡

二、乡村社会认同危机不断加剧

三、乡村社会排斥现象仍显普遍

四、乡村民众自治能力稍显赢弱

第三节乡村治理的困顿之源

一、政策制度在地实践的偏差

二、上传下达沟通机制的阻塞

三、乡村文化价值体系的失范

四、乡村民众参与能力的束缚

第六章乡村治理路径:制度耦合、主体互构与调适路径

第一节耦合路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相互型构

一、正式制度无法消弭非正式制度的运行空间

二、非正式支持是正式制度“嵌入”的前提保障

三、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深度融合

四、正式与非正式制度的耦合性支持

第二节乡村行动者的主体互构路径

一、治理主体间的互构

二、治理结构的互构行动

第三节调适路径:社会质量要素的嵌入

一、建立健全乡村社会经济保障网络

二、建构社会凝聚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

三、构建包容性社会政策促进乡村社会融合

四、创新乡村社会民众的参与方式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结论

第二节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展开▼

著录项

  • 作者

    詹国辉;

  •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
  • 学科 行政管理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张新文;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chi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