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主体间性看翻译文本阐释兼评MomentinPeking的两个中译本
【6h】

从主体间性看翻译文本阐释兼评MomentinPeking的两个中译本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目录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Purpose

1.4 Research Methodology

1.5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on Moment in Peking

2.1 Introduction of Moment in Peking and Its Chinese Versions

2.2 Comparison of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Moment in Peking

Chapter 3 A Survey of Inter-subjectivity Theory

3.1 Subject,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in Philosophy

3.2 Subjectivity and Inter-subjectiv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Chapter 4 Inter-subjectivity Between Author and Translator in Moment in Peking

4.1 Different Fore-understandings in Moment in Peking

4.2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vity between Author and Translator

Chapter 5 Inter-subjectivity between Translator and Reader in Moment in Peking

5.1 Different Readers’ Expectations

5.2 Harmony of Readers’ Expectation and Translator’s Fore-understanding

5.3 Discrepancy and Concordance between Translator and Reader

5.4 Some elicitations on Translation

Conclusion

参考文献

Appendix

展开▼

摘要

翻译的主体间性是指各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相互交往所形成的内在关系。在翻译活动中,只有相互作用的主体(译者、原作者和读者)平等交流和对话,才会取得成功的翻译。目前,有关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还不够深入,通常人们都忽视了主体间性及其相关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形成的某些理论没有产生实际效果。鉴于此,本研究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翻译主体间性这一问题做了更深入的探讨,本文通过对林语堂先生所著MomentinPeking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具体论述了翻译活动中三个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译者与原作者由于前理解不同而产生交流和互动。在此采用的两个中译本分别是郁飞的译本《瞬息京华》和张振玉的译本《京华烟云》。  在分析过程中,文章从分析两个译者及作者不同的前理解着手,选取了若干例子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发现两个译者及作者由于不同前理解而产生的翻译偏差,同时结合译者和作者面对的不同类型读者,对比分析两个译本及原本背后隐藏的各个主体间的关系。这个过程可以分成两大部分:1)作者和译者之间的互动;2)译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研究表明:一方面,由于作者是用外语描写中国的生活,他本身在写作中就同时担任了译者的角色,本文结合作者的前理解,探讨了他的心理译作过程,即怎样用外语向西方读者译介中国的事物,其中必然会有区别于地道英语的表达方法,以此来推荐中国特色;另一方面,由于两个译者的前理解不同,采取的翻译方法不同,郁飞的翻译多采用意译,风格更贴近中国人的表达习惯,而张振玉由于长期生长在台湾,国语的使用不同于普通话,翻译倾向于直译,表达不太贴近中国习惯。由于林语堂的初衷是想模仿红楼梦写一篇反映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作品,使译者对于一些词语的使用,句子结构以及整篇译作的布局产生了启发。如张振玉在各章标题中都使用了对仗的七言或八言句,显得更贴近红楼梦,而郁飞坚持和原文保持一致的做法,没有做任何改动。通过和作者互动,两者都采用了变译的方法,如增添,删除,缩减,但由于前理解的不同,其删除增添的内容不尽相同。此外国内与海外读者不同的审美期待和阅读习惯也会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不同的前理解和期待,译者和作者以及读者交流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因此,各主体间要不断进行互动,以此保证译本的成功。  通过对两个译本和原文的对比研究,结合相关理论分析,本文的结论是:1)由于作者身份的特殊性,即用英文描述中国事物,应把作者的写作当做译作过程加以考虑;2)译者和作者的文化,社会背景等有差异,译者本身也有自己的翻译特点;不同国家的读者也有不同的阅读习惯和期待视野。本文通过比较,发现郁本比张本更好地抓住了原作者的前理解和读者的期待,更好地体现了翻译主体间性。因此,翻译中各个主体间需要不断的互动交流,每一次理解都不断补充修正前理解的看法,以求达到翻译作品的完美。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