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重返巴赞关于戏剧与电影的双重命题——以三部国产经典话剧的电影改编为例
【6h】

重返巴赞关于戏剧与电影的双重命题——以三部国产经典话剧的电影改编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1 绪 论

1.1 选题背景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改编方法论的研究

1.2.2 作为史论的改编现象整体研究

1.2.3 改编实践的个例研究

1.3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4研究方法

2 经典话剧改编电影的理论与历史

2.1.1 关于电影改编

2.1.2 关于经典话剧

2.2 巴赞关于经典戏剧改编电影的理论

2.2.1 尊重戏剧原著,再现戏剧能量

2.2.2 尊重戏剧程式,保留台词布景

2.2.3 建立主观镜头,保持审美距离

2.2.4 戏剧提携电影,电影拯救戏剧

2.3 中国电影史上话剧改编电影的历史概况

2.3.1 新中国成立前期(1905年至1949年)

2.3.2 “十七年”和“文革”时期(1949年至1976年)

2.3.3 改革开放新时期(1977年至1999年)

2.3.4 新世纪以来(2000年至今)

3 三部国产话剧改编电影的分析

3.1 《茶馆》:尊重原著的电影表达

3.1.1 忠实原著的内容意蕴

3.1.2 尊重原著的戏剧程式

3.1.3 嵌入电影的场面调度

3.2 《雷雨》:戏剧性与电影性的失衡

3.2.1 戏剧延宕特性的弱化

3.2.2 电影时空转换的混乱

3.2.3 电影场面调度的缺憾

3.3 《暗恋桃花源》:电影语言重现话剧魅力

3.3.1 话剧间离效果的延伸

3.3.2 电影语言突破舞台限制

4 经典话剧改编:从尊重到更新

4.1 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与话剧改编的困境

4.1.1 消费文化催生娱乐化倾向

4.1.2 后现代主义解构传统经典

4.2 尊重与创造:戏剧提携电影

4.2.1 等值再现经典的价值精神

4.2.2 电影性与戏剧性的共振

4.3 交融与更新:电影拯救戏剧

4.3.1 加大经典话剧的传播力度

4.3.2 更新创作观念和表现手法

5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展开▼

摘要

作为一门新兴艺术样式,电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向其他成熟艺术样式汲取艺术资源,逐渐探索出符合自身特质和发展道路的艺术规律。其中,不论中西方理论建构还是创作实践,电影与具有美学共通性的话剧之间都有着复杂的关系,而话剧改编电影则是这一互动交流中显性的外在关联,并贯穿电影整个发展进程。  关于经典话剧改编电影的方法论及意义,法国电影理论家、批评家安德烈·巴赞主张这类改编应尊重戏剧原著,运用电影场面调度保留戏剧的舞台程式和戏剧的观演关系,让观众在电影接受中获得与戏剧原著等同的审美乐趣,从而达到戏剧提携电影,电影拯救戏剧的目的。  中国电影早期,从初期的民族化和本土化开始便与“文明戏”建立深厚的历史渊源,话剧改编电影的现象也一直伴随中国电影发展史。根据不同社会语境下改编作品呈现的特征,中国话剧改编电影可以分作四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前期、新中国“十七年”和“文革”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和新世纪以来。虽然中国戏剧包括戏曲和话剧两种艺术形式,尽管针对传统戏曲的电影改编,是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改编资源,而作为外来戏剧形式的本土话剧,其改编成电影的尝试也在三十年代就已开始,但直到新时期以后,中国经典话剧的电影改编才形成话剧改编电影的典型文本。进入新世纪以后,在消费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中的当代文化语境下,文艺生态环境的市场倾向愈演愈烈,这不仅冲击着话剧的生存环境,同样使经典话剧改编电影的策略发生了变化。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电影艺术更具表现力和震撼力,但笔者认为,面对如此强大的视听语言优势,经典话剧改编更应遵循巴赞的改编理论,即尊重经典原著,以电影手法保留戏剧能量,再现原著精髓与价值。  鉴于此,本文选取这个时期改编成电影的三部国产原创剧目,即现代经典话剧《茶馆》、《雷雨》和当代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在巴赞的戏剧-电影改编理论的关照下,重点分析中国新时期以来经典话剧改编电影的得失,同时借鉴莎剧电影改编的经验,探询处于中国当代文化语境中的话剧改编,如何更好地发挥话剧与电影两种艺术媒介的特质,保留经典话剧的戏剧品格,以电影的先进技术发掘更有表现力与审美价值的戏剧性。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