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叙事学视域下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策略研究——以冯小刚的三部电影改编为实例
【6h】

叙事学视域下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策略研究——以冯小刚的三部电影改编为实例

代理获取

目录

第一个书签之前

摘 要

ABSTRACT

绪 论

0.1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0.2选题相关概念界定

0.2.1叙事学

克里斯蒂安·麦茨是法国著名的学者,其将“叙事”定义为:“叙事是‘一个完成的话语,来自于将一个时间性的

翻阅已有文献资料,理论界对于叙事学这一概念已有相关表述。叙事的概念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叙事作为表达方式

0.2.2小说叙事学

从艺术发生学来讲,小说的发生学源头是英雄史诗和神话传说,而其之所以能够产生的雏形则是其独具的新闻纪实

另外,之所以叙事在小说中的地位十分的重要,源于叙述是对小说很重要的,但是故事对于小说更重要,同时随着

0.2.3电影叙事学

从电影方面入手,和小说叙事学相一致的是,二者不仅同为当代叙事学的紧要支派,而且还都有着相同深厚的符号

0.2.4小说本文

在本文中,“本文”(text)和“文本”(text)皆指的是“由语言符号组成的一个有限的、有结构的整

0.3选题创新点和难点

0.4选题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

0.5选题相关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叙事学理论在我国电影改编领域的应用与研究是非常之活跃的,自1980年代以来,发表于各类杂志刊物以及高

(一)国内外相关学术著作

无论是叙事学还是改编,当下学术界对于它们的研究都己经相当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与叙事学相关的学术著作

(1)与文学叙事学相关的学术著作

笔者基于查阅理论书籍得知,小说和电影的联接纽带是叙事性,所以针对电影改编探究之时,叙事学也就变成探究

[法]热奈特的《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王文融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这一著作主要以

胡亚敏的《叙事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这一著作论述了与叙事学相关的基本理论范畴及

[美]华莱士·马丁的《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这一著作论述的范围十分

(2)与电影叙事学相关的学术著作

电影叙事学在当今之所以能够称之为一门艺术学科并且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这与其不断借鉴叙事学理论方法有着密

(3)从不同角度比较文学叙事学与电影叙事学的相关学术著作

[法]弗朗西斯·瓦努瓦的《书面叙事·电影叙事》(王文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则对于阐

2.与改编相关的学术著作

小说和电影这两种相异的文本通过改编而变得关联密切。从小说到电影无论是在故事上还是在叙事上都会有着

(二)国内外相关学术论文

本文选取1980年至今中国知网中收录的期刊、学位论文等为数据源,选用文献分析法,对研究中国电

3.作家与电影艺术或者电影与其他艺术的关系研究

此研究侧重于探讨电影艺术独特的创作手段对现代作家创作小说作品的巨大影响以及文学对电影的反哺。以冯小刚

这里的现代学理论指,如接受理论与叙事学的理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是一种很值得关注的理论研

纵观以上对冯小刚三部改编电影实例以及叙事学视域下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策略研究相关文献的梳理,笔者

一是电影改编的历史与电影史几乎共行,电影与小说的良性互动促进了电影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因此,改

0.6选择冯小刚的改编电影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

文章论述的是叙事学视域下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策略研究,在说明选择冯小刚的改编电影作品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

如上所述,由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数量十分庞大,故而研究者一般难以一览全部的改编作品。这里就为我们的

与此同时,在对电影的了解过程中,会发现电影有它自己所独有的电影本性,这与电影的介质是一种图像符号有着

此外,由于本文针对的是关于改编这一问题,故而对于冯改编电影方式灵活多变,笔者这里有必要做一个详细的说

总之,冯小刚对小说原著的态度值得我们关注:不拘泥于原著,但又最大程度的忠实于原著;在改编过程中,有他

第一章 2006-2016年小说改编电影概述

1.1中外小说作品改编电影创作概观

电影作为一种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年轻艺术形式,是人类科技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艺术门类

纵观国内外层出不穷的改编电影作品,从2006年之前已经有人对改编电影作品做了一个详细的概述,故而笔者

1.1.1值得关注的数量

伴随着电影艺术的成长,其影响力以及地位亦是与日俱增,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影艺术发展的势头更猛

由于有了优秀小说作品的保障,无论是国内的电影改编,还是国外的电影改编,在电影创作之时,对于小说作品的

另外,从2006年到2016年的改编电影作品有将近一百五十部之多,受于篇幅的限制笔者在文中悉数列举,

1.1.1.1国外优秀小说改编电影状况概述

笔者在归纳国外与改编电影作品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个结论即优秀的小说著作会被多次的搬上大银幕,并且

1.1.1.2国内优秀小说改编电影状况概述

伴随着1905年电影在中国本土的安家落户,改编电影作品就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并且贯穿整个电影史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建立以后,电影在这一时期的功能发生转变,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的传递,其取材范围也开始向当代小说扩展

了以中国现代经典小说为主要改编对象的热潮,而这一群热衷于改编的艺术家们正是被冠以“中国第四代导演”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尽管依然对小说改编电影怀有热忱的第六代导演崭露头角,但是第五代导演的发展势头可以

从上面的两个表格中笔者得知,中国的改编电影不仅仅是在电影的改编数量上十分之大,更重要的是这些改编电影

1.1.2电影改编与高票房紧密相随

从国内电影产业成长的走向来讲,小说著作作为改编电影的中流砥柱,加快了其成长的速度。特别是2010年,

在上文中提到改编影片的性质一点,这其中不乏主旋律的影片、商业影片以及文艺小清新的影片等等,就2006

在数据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根据中国电影网(http://58921.com/)数据资料显示,笔者得出一

1.2小说改编电影创作模式的几种主要观点

理论源于实践,然而无论什么实践活动都活动于特定的时空之内。观之中国电影改编理论的形成,其实也是如出一

此外,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跳跃式的经济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大众消费的目的也有了明显变化,不单

在用电影改编的理论观念分析文章中提及的改编电影作品时,笔者首先要对在已有资料的查看中搜集到的众说纷纭

总之,无论是克拉考尔和巴赞的电影改编理论观念,还是赵凤翔和房莉的电影改编理论观念,从宏观上来看,不外

照搬、扩张、“归并”、选取某一小节改编、将一部作品压缩、“以文学作品当由头”、“重新创造环境”

1.2.1“移植式”改编——秉承原著态度的本真式创作

首先,“移植式”改编即为“忠实于原著,但又有所创造,与原著相比,情节不变,人物形象关系、故事结局及环

最后,“移植式”改编在一定程度对电影的低俗化走向起到了防微杜渐的功能。优秀的小说作品可以说是具有针砭

1.2.2“注释式”改编——具有选择意味的解读式创作

首先,“注释式”改编这一创作模式指“把原作拿出来以后,对它的某些方面进行改动,也即在原作的基础上,加

其次,“注释式”改编固然在用电影的方式忠实原著,但这份“忠实”对于原著来讲,无疑是一次文化消解,电影

最后,笔者在对中外采用“注释式”改编的电影作品进行归纳的时候发现,如表1.8和表1.9,尽管“注释式

1.2.3“近似式”改编——打破思维定势的憧憬式创作

首先,“近似式”改编即“借原作的基本轮廓,大体框架,甚至只凭借原作中的某一场景人物,而借题发挥,它基

其次,“近似式”改编从改编主体的角度来讲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小说原著作者不参与改编,由导演和其他编剧

原作的故事框架,但是从笔者的角度来看,它还是一种变相的移植,只不过是忠实度的把握问题。

1.3本章小结

通过第一小节对2006年到2016年中外改编影片的梳理,笔者发现,无论是在改编影片的数量,还是在改编

当然,“移植式”改编之所以能够胜出,正如笔者在前面提到的本与真一般,正是因为将这两个要领抓住,而并非

此外,正所谓“百花争艳,百家争鸣”才是健康且富有生机的文艺环境。在文章的第四章,笔者也会进行双向思考

第二章 改编的理论基点——叙事学

在第一章中曾提及尽管小说与电影是相通的,可是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所以,“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绝不

电影改编作为一种即成的艺术行为,要想更好的完成,须有一种理论支撑,而这一理论正是叙事学。选择这一理论

2.1小说叙事理论与电影叙事理论

2.1.1小说叙事理论的缘起

2.1.2电影叙事理论——小说叙事理论的外延和发展

2.2电影叙事依存于小说叙事

正如第一小节中所提到的那样,电影叙事理论是小说叙事理论的外延和发展,它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小说

归根结底,作为两种相异的传情达意的媒介,小说和电影于艺术形式本身而言,最基本的交集即是叙事。

2.2.1电影与小说的叙事性

笔者在前面写道,小说与电影最基本的关联即叙事,并且叙事是小说和电影显著的兼具特点与本质上的关联,这一

2.2.1.1小说叙事的“虚”

乔治·布鲁斯东他曾做过这样的认知,尽管小说与电影的目的皆为可视的,但是可视之途径各有所异,即“人们可

另外,小说因其叙事工具为文字,故而由于文字自身的约定俗成的语法,随之而来的小说的叙事也就更具有抽象性

为了清晰地比较出小说的“虚”,笔者认为,还需从小说的结构来进一步说明,波兰现象学家和美学家英伽登为之

总之,小说是通过文字的铺陈展开来叙事的,文字的抽象性也决定了文字必须依靠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将故事得

2.2.1.2电影叙事的“实”

电影影像是依据和现实生活场景几乎画等的方式制作而出的。确切的说,它是虚拟的,但是形象又是可以看见可以

比之于小说叙事的“虚”,为了更加全面的比较从小说到电影的变化,既需要从它们构成的每一个层次上进行比较

提及彼得斯,不得不提的还有一位学者阿恩海姆,彼得斯可以说是将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思想与符号学理论很好地

另外,彼得斯所认为的主客体两个层面之间也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其复杂程度也要远远大于文学话语中叙述对

笔者认为,彼得斯的这五个层面从叙事的角度上来讲可以进一步的进行归纳,即将其分为故事层,叙述层以及载体

总之,从上述论证的内容可以看出,一部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而且还是一种沉淀作者目的并表达叙述者

2.2.2电影与小说的运动性

无论是在阅读一部小说,还是在观摩一部影片,我们的思维都是处于运动当中的,这里的运动并不是仅仅指我们的

2.2.2.1小说运动的“隐”

在这里有一点需要指出,即使是在探讨小说的运动性,也离不开小说的叙事性,毕竟叙事性是前提,因此在分析的

小说全篇的叙事结构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是在语言的时间线上铺陈开来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小说叙

在分析小说的运动性——“隐”的同时,笔者主要是从前面提到时序入手,主要研究的还是故事的叙述顺序。时序

小说的运动性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体悟,当我们看到一部好看的小说,并且随着阅读时间的流逝而渐入佳

2.2.2.2电影运动的“显”

电影叙事具有显著的共时性特征,具体表现在其时间变动的彰显由影像的空间变化来实现。因此,“电影似乎就是

小说和电影的叙事皆是在特定的时空内铺陈开来的不假,可是电影与小说比较起来,很显然的一点是小说的物质性

电影在叙事方面的运动性也决定了在改编过程中,带有一定对小说叙事完整性的破坏。但是在移植式改编过程中,

总之,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小说与电影同作为时间的艺术,二者又兼具运动性,这也就决定了二者的叙事要在

2.2.3电影与小说的同构性

在分析电影与小说的同构性之时,笔者有必要做一个概念明晰。“同构性”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相同的或

2.2.3.1小说文本的“扩”

在叙事速度的处理上,就小说本身来讲,它的篇幅是十分灵活的,有短篇、中篇以及长篇小说之分,同时,在阅读

回归到文章本身,下面笔者就会关注小说是怎么讲故事的,由于这里主要是从叙事速度亦即时距上来展开论述的,

另外,小说的描述性话语多,这也是其较之于电影来说显得叙事冗长的一个原因。由于描写的存在,会引起叙事的

2.2.3.2电影文本的“概”

相对于小说来讲,电影有一个十分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造境以及造势的功能,也就是说不论电影所叙之事是什么时

下面笔者就会关注改编电影如何对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进行改写,毕竟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不是生搬硬套小说

在任何创作模式下对小说进行改编都是以小说原著作为基础,改编后的影片也是对其的概述。在前面论述的一些观

虽然在从小说到电影改编过程中,电影叙事依存于小说叙事,但是电影对于小说情节和人物的改写依据的是导演对

2.3 本章小结

如前所述,不容置疑的是小说与电影之间的区别是显著的。就介质而言,小说凭借文字组合来表情达意,电影则是

小说与电影又均为叙事艺术,尽管采用的媒介符号不同,但是这里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即小说叙事时的修

此外,就产生和接受而言,二者可谓区别显著。单从创作上来说,小说作品当然是作者个人努力的结晶,在创作时

总之,无论是电影与小说的叙事性亦即二者之间存在的互文性,还是二者兼具的运动性、同构性,都是在电影叙

第三章 改编的叙事手法分析

3.1小说文本叙事符号的影像呈现

由于“影视与文学在叙事表现方面的差异,也精确地反映了这两种艺术在思维方式、叙事手段、形式结构、形象特

同时,研究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策略问题即研究相同的题材于相异的两类艺术样式之间的叙事转换,虽然

3.1.1电影思维参与:提炼和放大小说中可视化因素

电影思维与小说思维无异皆为形象思维,然而由于小说和电影又分为相异的艺术样式,因此它们二者各自的思维特

基于前面对电影思维这一概念之阐释可获得三点:第一为了建构空间上的一格整体观,要加大对造型的重视力度。

其实在运动的情况中电影思维是兼备具像性以及思维方式的直观性两个特点的,“因此,我们可以有把握地宣称,

可以说,在电影的制作之旅中电影思维一直都是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的,而且发挥着统摄全过程的重要作用。不管

通过研读冯小刚导演选材的相关资料,笔者发现其选材有三个特点:第一,导演对小说的选取很大程度上

此外,进入电影创作过程后,电影思维可以说是随处都有,无论是在前期的剧本改编、场景确定以及后期的声光色

3.1.2电影手法介入:认识和掌握小说修辞与整体特征

“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决不是原始材料的一种机械复本,而是从一套表现世界的成规转化和变换成另一套。

电影思维在运用的过程中,既要做到对尊重原作,又能够对原作进行十足的电影化解读,无论是修辞手法还是时空

就时空结构而言,虽然小说与电影皆有叙事的能力,可是小说与电影分隶属于时间艺术与时空艺术,这也

在透过电影思维对小说的整体叙事结构进行掌控的过程中,这其中有一点是很难精准的把握住的,即小说

在这个过程中“忠实于原著”或者是“忠实于自己”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之所以频繁出现,与这个问

总之,作为文字语言艺术,小说有其自身的民族文化积淀,这也就对于接受者的品读能力提出了要求。电影则不然

3.2从小说文本到影像的故事转化

在第二章中,笔者讨论了小说叙事学和电影叙事学的关系,在本章笔者将会继续探讨叙事的故事层面,只不过笔者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的资格,而且具有绝对现实的资格。” 在第一小节中,笔者论述了

3.2.1结构描摹:游若蛟龙的跌宕情节——如《一九四二》

本小节既然讨论的是故事转换过程中的结构层,故而笔者需要将小说结构和电影结构的概念论述清楚以及二者共同

简单来讲,“小说结构就是指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从

《一九四二》改编自中篇小说著作《温故一九四二》,改编后影片在主题上做到了忠实于原作,即再现民族灾难之

首先,在内容上电影拉开帷幕之初的是一九四二年蒋中正做新年总结,他指出当前所面临的时局即重庆国民政府

下面笔者就针对本小节中关于开端时的一场戏在小说和电影剧本里是怎样描写的,做一个直观的比对。

这两段的区别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小说中的描述性话语显然要比电影剧本中要多的多,实际上要讲述的内

有学者指出:“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首先是情节和结构的改编。”作为小说重要构成要素的情节,其主要是在既

冯小刚在自传里曾这样评价改编后的电影:“它既是一幅波澜壮阔一泻千里的流亡图,又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心灵史

3.2.2主题契合:镜花水月的荒诞寓意——如《我不是潘金莲》

在叙事主题的处理方面,改编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就做到了趋近与原著同名小说的主题,这也是使用的较为频繁

叙事理论中最核心的理论是什么?法国的文学理论家,Tzvetan Todorov给了界定,即故事。另外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我不是潘金莲》选取的故事均为“讽刺”主题。首先,无论是小说和电影,故事中的人物

下面是一场关于李雪莲听了牛的话以后不告状,反而引起市里领导关注的戏,在小说中和电影剧本里的描述如下:

相对于原著小说来讲,从叙事路线上来讲,原著小说显得更加的自由,改编电影的叙事路线则更加的具有带入性,

总之,影片不仅仅单纯的做到了对原作的高度还原,把文字语言转换成了视听语言,是刘震云思想的一次影像化,

3.2.3人物具象:跃然银幕的逼真形像——如《手机》

虽然人物是小说和电影的叙事主体,但是叙事文本之中展现出来则是虚构的人物形象,显而易见的是,小说中的人

人物形象不仅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也是电影叙事的重要部分,这都源于人物在叙事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

前面论述的是小说中的人物表现,电影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与小说虚构所得到的还是十分不同的,因为小说故事情

还是回到冯小刚的改编电影《手机》中来,尽管电影中对于人物的塑造近乎移植,但是不可避免的在人物

之于严守一:原著中严守一作为著作内的主人公,他是整部著作展开的关键性所在,从一开始他的身上就充斥着两

相对小说原著,电影中严守一对于欲望的追求,如和伍月的关系描写,多是通过象征性或者是隐晦性的电影表现手

之于费墨:原著中费墨是以大学教授的形象出现,满口孔夫子曰,但却是一个真正的伪“克己复礼”的实行者。人

之于伍月:小说中有一句话特别能表现伍月的性格,就是她给出的对于她和严守一的关系,“饥了吃饭,渴了喝水

总之,不管是小说原作亦或是经过移植式改编后的电影《手机》皆为冯刘二人对现实社会细致观察、深思熟虑以后

3.2.4语言直观:绘声绘影的叙述表达——如《一九四二》

在本文第二章第二节中,笔者对于小说叙事的“虚”的论述中得知波兰现象学家和美学家英伽登的观点,从总体上

在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中,整部小说充斥着豫味以及悲剧之中贯穿着的黑色幽默,这一点在小说作品的字里

尽管小说中充斥着河南的风土人情,但是读者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够将小说中的河南方言转换到故事层当中去,而

小说中的一些独特意象在电影当中被展现出来,成功传递了其象征的意义。“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需要通过意象

从这一小节,可以得出好电影的其中一个标志就是兼具“创造叙事与隐喻相

帕索里尼作为意大利的一名电影导演,其认为“电影和文学作为表现手段之间区别,主要表现在隐喻上。文学几乎

3.3.1叙事视角重置化——情感共鸣——如《一九四二》

原作《温故一九四二》是没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而且还是一部调查体小说著作。这样一部小说作品对

何谓“叙事视角”,在《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一书中美国文艺理论家艾布拉姆斯给出了解释:“叙述故事的方法—

观之原著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是作者在切身寻访、考查以及翻阅资料,加之个人的夹抒夹议写作而成的,在叙事

尽管新历史主义的小说也要求作者要以“零度情感”去表现,但是在小说《温故一九四二》中,由于这部著作因

经过对《一九四二》的视听叙事聚焦现象分析,可知道“人称与视点是电影叙事中最富于活力的叙事功能。人称是

3.3.2叙事时空陌生化——感官愉悦——如《我不是潘金莲》

在本章的第二节中,笔者已经对改编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做了主题方面的阐释,下面笔者将在原著小说和电影的

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对于叙事时间的处理是比较成功的。小说全篇仿佛是描述了现实生活当中的交流场景,以对

在笔者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有很多影评人将这部电影称为人间浮世绘,笔者认为,之所以改编后的电影有

另外,空间是影片叙事所必不可少的,“空间是统一的,因为空间结构显现了所有制造现实性的元素;影像借着同

同时,相对于原著小说来讲,电影将故事发生的地点改成了安徽,而原著小说是在河南,这样一来也更能够彰显电

3.4本章小结

基于前面三小节的论述可以得知冯小刚导演尝试着在改编电影作品中传递出小说所独具的精神意蕴,从改编以后的

从另外的角度来看,“电影的历史意义毋宁在于它是最后一种传统艺术。电

最后,笔者想要指出的是,上述中分析的三部改编电影作品《手机》《一九四二》与《我不是潘金莲》,原则上来

第四章 从小说到电影:影像叙事生成的双重考察与思考

4.1考察一:小说改编电影“度”的把握

反思现实社会生活,在优秀的小说作品中寻找故事素材,自然是一种很好的电影改编途径。因为优秀的小说作品之

4.1.1小说与电影物质载体的差异

在认清从小说到电影改编过程中对于“度”的把握这一问题时,笔者首先要明晰一点,即小说与电影物质载体的差

虽然小说与电影皆为围绕一个特定主题,透过人物形象、时间、冲突等来进行叙事活动的,但由于小说与电影叙事

言而总之,在进行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时,有必要充分认识小说和电影叙事物质载体的差异,这也是缘何冯小刚的

4.1.2移植不等于复制

如前文所述,无论笔者讨论哪一位导演(包括冯小刚)的电影改编实例,“移植”都是一个相对意义上的概念,并

在这一点上,笔者选取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改编实例在改编的过程中就做的很好,他关注到了文字符号与视听符号

重中之重的是改编电影的创作属于“二度创作”,它首先要通过缜密构思创造出剧本,而剧本的展现是文学的形态

相比较于原创电影剧本而言,构思故事的耗时耗力,创作出来的作品还不一定能够为广大受众所接受、故事所传递

总之,反观中国电影的改编热潮,是建立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的,并且电影获得的各方面的反响也还不错,这也

4.2考察二:大众文化对小说改编电影作品叙事情趣的影响

随着我国各方面消费水平的提升,电影作为大众文化消费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逐渐为更多的人所追捧。笔者在第一

4.2.1现实生趣与叙事情调

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反映于小说的叙事实践之内,在小说中不可忽视的就是叙事语调的存在,正是因为它的存在才使

一种终极的价值和范例,能使人预先经验其它的一些终极价值。”简单的讲就是人生终极价值的实现凭借的是一

很显然,在笔者分析的案例冯导的电影改编中亦是存在情调与趣味的转变这一难题。众所周知,当下的电影界十分

另外,为了更深入的对这一小节进行理解,笔者有必要对冯导的电影改编实例进行进一步的论述。一直以来,在中

总之,透过冯小刚的电影改编可以看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历程也可以说成是一个从入世到出世的过程,让观众

4.2.2大众趣味与个体追求

在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作品中,笔者发现大众趣味的传达与个体情趣的表现是有所不同的。还是以冯导作为例证,

此外,如果个体情趣是指个人在体验生活后所生发的意旨趣味,大众趣味的主体则是生活在相同语境之内的社会群

从大的时间脉络自上往下看,现今的改编电影作品于叙事趣味上和原作有着十分显著的变化,可是这一时期的改编

4.2.3消费理念与叙事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笔者选取冯小刚的电影改编作为个案还在于其叙事趣味不同于以往的毫无新意,而且他的“叙

在此,笔者有必要再次重申一下“大众文化”这一概念,即“反映工业化技术和商品(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日常

最后,谈及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的叙事策略,不可避免的就要谈到电影改编过程中的商业动机,但是正如前面所提到

4.3小说改编电影作品之思

笔者抛开小说改编电影的商业性前景,主要针对其电影创作前景进行展望。这里当然有必要在谈改编的同时兼顾到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娱乐项目,会有一种很明显的感受,即电影已经成为了人们快节奏生

显而易见,这一章的标题是对于小说改编电影作品前景的思考,对于这一现象,笔者会从不同角度着眼,然后作不

4.3.1思考一:小说改编电影作品的良性互动

首先,从小说改编电影的创作价值上来讲,虽然改编要追求票房收益,但是反观电影本体,它在本质上还是肩负着

其次,从小说改编电影的创作潜力上来看,纵观电影的创作之路,可以说改编如影随形。就拿笔者列举的改编实例

最后,从小说改编电影的接受前景上来说,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般,优秀的小说作品已经具有一定的接受群体,从

笔者,上面论述到的仅是根据手中所掌握的材料所做出的分析,小说改编电影无论是在创作价值上,还是在创作潜

4.3.2思考二:小说改编电影作品的隐忧所在

4.4本章小结

结 语

参考文献

[3]刘震云 著.我不是潘金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年。

[1]陈林侠.叙事的智慧——当代小说的影视改编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2]倪鑫.冯小刚电影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3]李荣涛.论“移植式”影视剧改编[D].上海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4]刘晶.叙事学视野下《红高粱》的改编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年硕士学位论文。

[5]马军英.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D].上海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6]毛攀云.中国电影改编理论研究[D].吉首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7]王效锋.改编:从小说到电影的美学转换[D].西北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8]王婷.从小说到电影:2005至2012年改编华语电影现象及个案研[D].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

[9]王东明.消费时代文学与影视的合谋[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0]肖翠萍.马蒂斯绘画与东方绘画的同构性[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1]杨玲.从网络流行语看大众文化特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2]赵海峰.文学镜照中的冯小刚电影[D].西南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13]郑敬琬.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改编电影现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14]张佳.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的互文阐释——以时空转换为例[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

[15]张蓓.新世纪以来当代文学与电影改编的互动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16]曾冠霖.叙事人称与叙事视角[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从小说到电视剧:解读张爱玲《金锁记》中女性形象之丑,金田,2016年6月第6期总第341期。

2.谈电视剧《来不及说我爱你》的改编策略,青年文学家,2016年 12月刊总第399期。

附 录

附录1:国外21世纪以来获奖经典优秀改编故事片一览表

附录2:国内21世纪以来获奖经典优秀改编故事片一览表

附录3:冯小刚改编电影作品年度票房排名与获奖状况一览表

改编电影

小说原著

小说作者

年度票房排名

获奖状况

拍摄年份

《永失我爱》

《永失我爱》《空中小姐》

王朔

未知

第十五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与最佳女配角

1994年

《甲方乙方》

第9名

第二十一届大众百花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与最佳男主角奖

1997年

《一声叹息》

第3名

第二十四届开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和最佳影片金金字塔机奖

2000年

《手机》

刘震云

第1名

第二十七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奖、第十一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奖、第四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传

2003年

《天下无贼》

第四十二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第十二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最受欢迎导演奖等

2004年

《夜宴》

《哈姆雷特》

(英)莎士比亚

第2名

第四十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美术设计以及第二十六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等

2006年

《官司》

第二十九届中国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及最佳导演奖;第十三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导演及优秀故事片奖;第

2007年

《唐山大地震》

《余震》

张翎

第1名

第五届亚洲电影大奖最高票房奖等

2010年

《一九四二》

《温故一九四二》

刘震云

第11名

第三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奖、第二十九届届金鸡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第十三届届华语电影传媒

2012年

未知

第八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最佳影片奖及编剧奖、第五十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等

2016年

附录4:冯小刚改编电影实例经典片段剪影一览表

2.星星:爹,我也想喝猫汤。

3.老东家:死吧,死了就不受了,早死早托生。(心酸地)再托生,可别托生在这个地方了。

6.老东家:留成呀留成,没想到好不容易到了陕西,我把你给闷死了。

展开▼

摘要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小说作品改编电影的创作现象一直存在,并且经久不衰。其关键在于文学名著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浓郁的文化底蕴和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个性,使之具备了文本上的基础优势。如今,小说作品改编电影的创作现象越来越普遍,但是与电影改编相关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小说和电影是叙事介质相异的两种叙事艺术样式,前者为文字艺术,后者为蒙太奇艺术,通过改编二者又可实现转换。本文试图结合小说叙事学和电影叙事学的相关理论,从叙事学的三个层面即叙述本文、故事和话语,同时以冯小刚的改编电影为例,对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策略进行分析,进而寻找改编前的小说文本到改编后的电影作品之间叙事层面的不同、人物形象的差异、商业资本对电影主题方面的影响以及编剧导演个人风格的融入等,这不单是影视艺术自身运作的结果,也不纯粹是导演的个人艺术体验,它们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影响,带有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潮痕迹。同时通过对国内外改编电影的分类总结,得出在改编过程中的得失、特点以及关于电影改编的启示,以期能给电影改编理论的研究和改编创作模式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建设性作用。
  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绪论:重点阐述选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相关概念界定、方法和目标、创新点和难点、文献综述以及选择冯小刚的电影改编实例作为研究个案的缘由。
  正文分四章:第一章通过概述2006-2016年的小说改编电影作品,以小见大,说明电影对小说的改编是世界电影史上一个普遍而重要的艺术现象,即改编电影作品数量之多、电影改编与票房的关系以及根据小说改编电影的创作模式对改编电影作品进行分类即移植式、注释式和近似式三类。在讨论过程中会涉及商业资本对改编电影主题的影响及小说文本的选择、小说与电影艺术表现形式的差异及小说与电影的不同艺术魅力及其受众人群的问题。第二章研究小说叙事和电影叙事的不同,旨在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即电影叙事理论是小说叙事理论的外延和发展以及电影叙事依存于小说叙事;同时,因循经典叙事学代表人物热奈特的叙事三层次即故事层、话语层以及文本层对电影与小说的叙事性、运动性与同构性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三章结合冯小刚的改编电影实例分析小说改编电影作品的叙事手法,主要从三部作品着手,即电影《手机》对应小说《手机》、电影《一九四二》对应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电影《我不是潘金莲》对应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其中亦会根据美国学者杰·瓦格纳的创作模式对小说改编电影作品进行的分类来分析改编电影和小说文本的异同。第四章为对小说改编电影影像叙事生成的双重考察及思考,考察一:在改编过程中对于“度”的把握;考察二:大众文化对小说改编电影叙事情调和趣味的影响。所谓思考即为立足当下电影市场,探讨小说改编电影作品的发展前景,亦是经验性的总结回归到实践上的一个展望。
  结语:通过分析小说改编电影作品的优缺点可以对我们克服在电影改编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所帮助。为今后优秀小说作品的电影改编提供必要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支持。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