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迷失之痛·超越之难——90年代以来大学小说研究
【6h】

迷失之痛·超越之难——90年代以来大学小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堂吉诃德的梦碎了”

第一节 思考的角度

第二节 世俗化体验

第三节 当代大学——改革的缩影

一、社会的服务站

二、权力的围城

第二章 浮士德的冒险

第一节 所谓“师者”

第二节 在中心舞蹈

第三节 “饶舌的哑巴”

第四节 “斯人独憔悴”

第三章 “我以我手写我心”

第一节 主题的变迁

第二节 呼唤人文精神的重建

第四章 创作的缺失

第一节 结尾的无力感

第二节 立场的模糊

第三节 创作的模式化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展开▼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引起了一些讨论。这些小说有格非的《欲望的旗帜》、李劫的《丽娃河》、张者的《桃李》、葛红兵的《沙床》、阎连科的《风雅颂》、邱华栋的《教授》等长篇小说。与此相关的中短篇小说更是不计其数,主要有徐坤的《白话》,李洱的《导师死了》,方方的《行云流水》、《树树皆秋色》、《无处逃遁》,汤吉夫的《苏联鳕鱼》、《新闻年年有》,以及阿袁的《鱼肠剑》、《郑袖的梨园》、《子在川上》等等。这些小说表现了大学知识分子生存与精神的百态,尤其是呈现了当代大学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各种倾向。
   如果说《白话》、《行云流水》、《无处逃遁》等中主人公还表现出转型初期知识分子的困惑、矛盾和身份焦虑的话,那么到了近些年的《桃李》、《风雅颂》、《教授》、《大学纪事》、《所谓教授》中的邵景文、赵亮、曾莉、何季洲、白明华等人则已经完全适应环境,甚至是在商场、官场和学界中如鱼得水,这反映了近二十年来大学知识分子的自我身份认同和公共身份认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最初的迷茫和挣扎到完成新的自我认同,从而形成了大学知识分子的分流。论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章动态地分析知识分子的内涵,阐明思考的角度、衡量的标准。从当代大众文化、传统文化和高校体制等方面,详细探讨了人物的生存环境和精神状态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分析大学知识分子面对现实所发生的认同危机,以及所做出的心理调整和行为改变,着重分析四种典型的大学知识分子形象及其社会文化内涵。
   第三章从人物价值观念、情感状态以及精神走向等方面揭示作家的创作动机,以及90年代以来学院小说的发展方向。
   第四章从创作思想和审美内涵两个方面出发,指出90年代以来此类小说创作的不足。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