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乡愁、诗人情怀和佛学信仰的杂糅--鬼叔中“风土系列影像”研究
【6h】

乡愁、诗人情怀和佛学信仰的杂糅--鬼叔中“风土系列影像”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中国独立纪录片作者鬼叔中及其影像作品的相关研究综述

1.2.2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方法

1.4.1 个案分析

1.4.2 访谈

1.4.3 比较研究

第二章 鬼叔中—“一个不合时宜的怀旧者”

2.1 行走在乡间的诗人

2.1.1 土生土长的客家人

2.1.2 诗人

2.2 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

2.2.1 接触纪录影像:“恐怕得了禅病”

2.2.2 “风土系列影像”创作缘起

2.3 个人风格的影像表现:乡愁、诗人情怀和佛学信仰的杂糅

2.3.1 诗化乡愁:我的童年,我的梦

2.3.2 佛学信仰:风土电影里的一个元素

第三章 风土民俗的影像再现

3.1 传统技艺的影像再现

3.1.1 玉扣纸:土法纸造

3.1.2 老族谱:木活字印族谱

3.1.3 砻谷纪:攻稻艺术

3.1.4 罗盘经:乡村风水师的智慧

3.2 传统宗教的影像再现

3.2.1 分散性宗教:客家人的泛神信仰

3.2.2 谱祭仪式

3.3 影像再现的艺术

3.3.1 影像叙事

3.3.2 视觉元素:镜头语言

3.3.3 听觉元素:方言、原生态音响、民谣和音乐

第四章 比较研究:《罗盘经》与《神衍像》

4.1 《神衍像》:“魔幻现实主义”

4.1.1 刘娭毑的口述

4.1.2 乡村巫师扶乩问事

4.1.3 细毛家的历史

4.2 《罗盘经》与《神衍像》的比较

4.2.1 主体介入性

4.2.2 诗意:“感性”与“理性”

4.2.3 仪式元素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电影自诞生伊始,就通过影像来纪录客观存在的世界。马塞尔·莱尔比耶指出,1895-1896年间,有人展现出“长胡须的女人和有两个头的奶牛”等奇观,实际上,能够再现一个头的奶牛和不长胡须的女人已属于真正的奇观。萨杜尔强调说,卢米埃尔的巡回演出激发了人们空前的兴趣,这不仅是由于发现了未知世界,更是由于看到了已知世界,不仅是由于奇特,更是由于平常。①纪录片,以1922年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为开山之作。纪录片作为纪实性的文化影视作品,为人们认识自我和他人提供了一扇窗口。中国独立纪录片产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吴文光的《流浪北京》一般被认为是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开山之作。
   中国独立纪录片导演鬼叔中用影像纪录的方式搜寻福建宁化乡间的风土民俗,欲以此来“为农耕时代唱一曲挽歌”。由于鬼叔中的拍摄对象是乡间的风土民俗,故采用“风土系列影像”的称谓。
   本文以鬼叔中的“风土系列影像”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分析,访谈,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试图为以福建宁化客家的风土民俗为拍摄对象的“风土系列影像”配以文字理论上的阐述,发掘其作为“非官方性质”的文化搜寻抢救影像活动的价值所在。本文分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创作者研究,影像研究和比较研究。首先,在创作者研究中,本文尝试从鬼叔中的多重身份(客家人,诗人和独立影像作者)出发,从影像作品反观作者本身,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鬼叔中的独立影像作品中,体现出了在其影像创作上的乡愁、诗人情怀和佛学思想的杂糅;其次,在影像研究中,本文分别从传统技艺和传统宗教文化这两个层面上来对鬼叔中的“风土系列影像”进行影像分析。在传统宗教文化方面试图引入人类学仪式理论来分析客家人的泛神信仰;最后,在比较研究中,本文将鬼叔中的《罗盘经》和毛晨雨的《神衍像》进行影像对比分析。发现这两部作品虽同为乡土题材的独立影像,但在主体性介入、诗意和仪式元素方面所存在的不同之处。本文将鬼叔中的独立影像与其他影像进行比较,在更深层次上来解读鬼叔中的“风土系列影像”,试图发掘其特殊价值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