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土改”:不同时空中的文学影像——论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与八九十年代文学对土改事件的不同书写
【6h】

“土改”:不同时空中的文学影像——论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与八九十年代文学对土改事件的不同书写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土改小说的特点

(一)歌颂农村土地改革的主题模式

(二)二元对立的人物设置模式

(三)三步走的故事叙述模式

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土改小说的特点

(一)立意上的解构与颠覆

(二)对人性和历史的挖掘与还原

(三)反讽与戏谑的写作态度

三、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与八九十年代的土改小说

附录:土改小说篇目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专门描写土地改革的土改小说,但出现比较集中的是在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这两个时间段的土改小说描写的虽然都是发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土地改革这一历史事件,但他们笔下的历史却呈现出迥然相异的文学镜像。作为土改运动的亲历者,四五十年代的作家大多难以摆脱政治的影响,在作品中呈现出某种共性:创作主题多表现为对农村土地改革的宣传和歌颂,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采取二元对立的设置模式,叙事则基本形成了三步走的故事叙述模式,即土改工作组的进驻、召开诉苦大会、批斗大会和分浮财;而八九十年代的作家则更为自觉地站在了文学的角度,用反思历史、重审历史事件的视角,形成了一种对历史的个性化书写,即写作意图着重于对原有历史事件的解构与颠覆,写作内容则主要是对人性和历史的挖掘与还原,同时在个性化的书写方式中表现出反讽与戏谑的写作态度。两个时代的作家,面对着土改运动这一相同的历史事件,塑造出完全不同的文学镜像,这种现象值得人深思。由于历史的多元性,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无法断言哪个时代的作家对历史的描写更加真实,因为历史本就应该由多种言语方式构成,作家作为历史的记录者本就该用多角度的观察视角和复杂化的写作形态对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的立体塑造。本文希望通过对这一文学现象的分析使得在当今多元化、开放自由的语境中,文学能够带给历史本身更深入的思考和解读,并最终取得文学自身的真正长足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