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儒家恕道思想研究
【6h】

儒家恕道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 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 恕道思想溯源

第一节 六经与恕道

一、孔子与六经的关系

二、六经中的“恕”思想

第二节《逸周书》与恕道

第二章 原始儒家恕道思想

第一节 孔子恕道思想的形成

一、孔子恕道观创立的社会背景

二、恕道内涵

三、孔子恕道观的主要内容

四、恕道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五、孔子恕道的历史意义

第二节 思孟学派对恕道的继承与发展

一、曾子对恕道的发展

二、子思对恕道的发展

三、孟子对恕道的发展

第三节 荀子对恕道的阐发

一、先秦最后的儒学大师

二、荀子对恕道的发展

第四节 儒家恕道与先秦诸子恕道之比较

一、恕道与“兼爱”

二、恕道与“无为”

三、恕道与“重法”

第三章 历代儒家的“恕”道思想

第一节 汉代经学与“恕”道

一、秦代忠君观念的强化

二、汉代民本思潮对恕道的推动

三、儒学独尊与忠君观念的加强

四、佛、道影响下的恕道

第二节 宋明理学与恕道

一、“仁”的道德本体地位与恕道

二、“心”论与恕道

第三节 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与恕道

一、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二、对民本主义的张扬

第四节 近代以来的恕道

一、封建士大夫与恕道

二、维新派与恕道

三、革命派与恕道

四、现代新儒家与恕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当代社会恕道的缺失与重塑

第一节 恕道严重缺失的社会

一、恕道缺失的社会

二、原因剖析

第二节 恕道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人际关系的困境突围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基

三、文明对话的起点

第三节 恕道重塑

一、恕道教化

二、制度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展开▼

摘要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千多年来,孔子及儒学,虽命运跌宕起伏,但屡度难关,在荣尊中发展,在厄运中奋进,无论何时,总是不断触及人们的心灵。这一切,皆源于孔子思想体系及儒学所涵蕴的诸多超越时空的永恒性、普世性价值,而恕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范畴。
   孔子继承三代文化中有关宽、宥、让、恕等伦理精义,结合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将救世之希望寄托在对人的改造上,从而将“恕”伦理提升至“可以终身行之者”的高度,成为其伦理思想、政治思想、教育思想的一贯之道。
   然而,后世学者往往认为,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礼、中庸地位极高,而忠恕与之相比,逊色得多,对曾子所言“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一语表示怀疑。其实,从历代大儒王弼、皇侃、邢昺、孔颖达、二程、朱熹等人对“忠恕”的解释来看,“忠恕”即是恕道,含“尽心地、不偏不倚地推己及人”之意,而《论语》、《孔子家语》、《孔丛子》等文献中,也有多处忠字与其它动词连用的记载,如忠告、忠敬、忠正、忠爱等。这些词,都属偏正结构,因此,对忠恕作上述界定,是符合孔子本意的。
   从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看,无论是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君子人格的追求,还是德治、社会大同的政治理想,都是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于是,他强调上对下的恕,为统治者设计了处理好人际关系、调试社会矛盾的方法,以维护父权制家国结构的有序性,并且,在孔子时代,没有后世那样强大的专制主义统治,恕道比较容易伸张,孔子孜孜以求的,正是通过对上层的改造,变天下无道为有道,这一切,舍推己及人、“能近取譬”的恕道,何以可能?可见,恕道正是孔子的“一以贯之”之道。
   孔子之后,儒门大师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都对恕道进行了发展:《大学》所谓“挈矩之道”,突破“人”“己”二维关系,将恕道扩充到由己为中心的三维关系中;曾子以孝著称,他发展了孔子由近取譬的行恕方法,主张由孝外推,成就有序的人伦秩序;郭店儒简的面世,展示了子思学派以道治民、知己而后知人等思想,为恕道思想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与现实的可行性;孟子的性善论、四心说、仁政、推恩等思想,力求寻找实施恕道的人性论根据及政治支撑;荀子则从“人性恶,其善者伪也”立论,提出“化性起伪”说,认为“人之所恶者,吾亦恶之”,以此倡导兼术,实施恕道。
   当然,恕道的发展完善,并非儒家一家之功。墨家的兼爱,使恕道的受施基础更加宽泛、兼爱与交利的融通,使恕道的自觉践行有了动力支撑;老子“以正治国”、“无为”的主张,庄子对自由的推崇,正是道家“以百姓心为心”、不扰民、“报怨以德”的善治追求;法家承认“人性好利”,但也承认民心来源于对民利的满足,特别是管仲所提出的“非其所欲,勿施于人”、“己之所不安,勿施于人”的主张,从人之好利恶害的本性出发,希望统治者以恕道保障百姓世代生存下去。儒为主流,其他诸家共同努力,恕道在先秦时期达到发展的顶峰。
   专制主义统一政权建立后,儒学除在秦代遭受重创外,稳居于两千多年中华帝国正统思想之位。与政治联姻后的儒学,为了适应专制主义的要求,强调君主臣民的等级结构,不断抬高忠的地位。于是,恕被忠化,忠成为主导,恕成为附庸。以恕为主的忠恕之道,逐渐完成了喧宾夺主的角色转换。恕在整个传统社会的地位不断走低,是思想意识和伦理观念必须适应政治制度的必然结果。随着君主权力的登峰造极,恕道最终降至低谷。
   近代以来,这一切被不断暴露的专制主义弊病及日渐加深的民族危机轰然打破。一次次的社会批判思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救亡图存运动,迫使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精英分子,都将矛头指向了儒家思想及其维护的专制主义制度;与此同时,他们对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思想的宣扬,终于使“忠恕”这一天平的两极,开始慢慢倾斜于“恕”,特别是在人类面临五大危机与冲突的当下,如何站在“以人为本”的高度,剔除恕道固有之糟粕,吸取其合理性内核,赋予其新的阐释,使之成为构建精神家园、促成和谐人际关系、稳定世界秩序的重要力量,愈发引起世人的瞩目!这表明,在孔子以后两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孔子的恕道伦理经历了一个“V”字形的曲折发展后,理应成为当代社会伦理生活的自觉追求!
   当今社会,人们对自由、对发展的要求超出任何时代,在偏执于形而下的追求中,良知、恕让、仁爱、诚信等伦理遭到严重践踏,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异化,人们对和谐充满期待。孔子所倡导的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的恕道,不仅是友好人际关系的最低道德准则,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心理保障。
   梳理恕道思想的发展历程,目的是更好地让人们了解它,以便为现代社会服务。因此,密切关注现实,剖析当今社会种种弊病的根源,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其实,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恕道不施,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而文化、经济、制度建设的不足,共同促成了恕道的缺失。因而,系统梳理与总结恕道的发展历程,展示其巨大的现代价值,发挥其强大的教化作用,加强制度建设,让恕道重回人心,在自律与他律的共同作用下,重塑恕道,使其成为协调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文明对话的重要文化动力源,以突围现实困境,既必要又迫切。
   当然,不同时代的恕道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性质,我们并不主张简单地恢复和弘扬来源于古典时代的恕道。我们所期待和重塑的恕道,是经过解构、摈弃了等级观念的陋弊、建立在更加注重对等、平等、更加注重个体利益、又以社会为本位的恕道;是更加尊重人性、人权、人的尊严,现代社会文明中具有真正平等意义的恕道。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