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产业—职业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
【6h】

产业—职业结构演变的比较研究: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1产业结构及其演化的一般理论

1.1产业结构演化研究的理论准备

1.2全面分析产业结构的演化

1.3针对国情对产业结构的创造性研究

1.4产业结构演化理论小结

2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细化的研究

2.1技术变革、创新对服务型就业的影响

2.2受教育程度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2.3技术资本投入的“质”非“量”影响就业结构

2.4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2.4.1从理论上分析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联系

2.4.2开放经济中产业结构的变化

3产业-就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3.1美、日、德三国产业-就业结构的演化规律:1920-2000

3.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就业结构演变

3.2.1多种产业分类标准的归纳

3.2.2总结中国学者对产业结构研究的理论成果

3.2.3中国六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化规律

3.2.4就业结构的L-M型比较

3.3我国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非一致性演变

4产业-职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4.1美国、日本和德国的职业结构演变及比较

4.2两种不同的信息化模型假说

4.3中国职业结构的演变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借鉴了Singelmann(1978)构建的著名服务业就业类型,应用到中国的统计范畴中,得出以下观点:四类服务业中社会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的比重变化最大,在绝对数量的变化上分配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变化幅度最明显,从而服务业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缘于个人服务业就业的增加。分配服务业就业占据着服务业就业的多数,也是构成比例最为稳定的一类。生产服务业不到1%的比值表明技术要求越高的行业对就业的贡献越小。我国职业结构性变化相对稳定,农林牧渔劳动者和商业服务业工作者变动最明显,改革开放的近20年间,受教育程度成为影响职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后致性因素。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