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在华马来西亚华裔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研究——留华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分析及群体特征
【6h】

在华马来西亚华裔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研究——留华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分析及群体特征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致谢

摘要

附图表清单

第一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留学热

1.1.2 马来西亚留华学生

1.1.3 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适应

1.2 选题意义

1.2.1 选题的实践性——基于国际汉语教育实践的基本问题

1.2.2 选题创新性——理论和研究范畴的深化

1.2.3 选题的可塑性——前沿性应用价值的体现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 跨文化敏感度的概念研究

2.1.1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1.2 跨文化适应(Intercultural Acculturation)

2.2 跨文化敏感度的理论研究

2.2.1 基于西方社会的实证研究——跨文化敏感度理论模型建设

2.2.2 基于本土化研究的局限——中国跨文化敏感度理论模型建设

2.3 跨文化敏感度的现状研究

2.3.1 中国学者在跨文化敏感度研究对象方面的开拓

2.3.2 马来西亚华裔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研究

第三章、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3.2 量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3.3 质的研究方法——个体访谈及焦点小组访谈

3.4 数据采集方法和抽样方法

3.4.1 问卷调查的研究对象设置

3.4.2 个人访谈与焦点小组采访的抽样方法

3.5 研究内容和难点

3.6 研究道德

第四章、跨文化敏感度量表分析结果

4.1 基本信息描述

4.2 信度和效度分析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马来西亚留华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差异分析

4.4 马来西亚留华生跨文化敏感度的相关分析

第五章、质的研究成果分析

5.1 个人访谈成果整理与分析

5.1.1 个人访谈抽样结果

5.1.2 留华生来华前对中国的印象

5.1.3 留华生来华后的印象和印象转变

5.1.4 留华生在华人际交往与选择趋向

5.1.5 留华生作为“华裔”的身份认同

5.2 焦点小组访谈成果整理与分析

5.2.1 焦点小组访谈抽样结果与进行方式

5.2.2 基于接触距离、交际参与渠道、华裔身份的群体特征

第六章、结语

6.1 研究结论和意义

6.1.1 量的研究显示留华生跨文化敏感度水平

6.1.2 质的研究显示留华生的跨文化敏感度与群体特征

6.1.3 研究意义

6.2 研究局限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马来西亚华裔出国留学的历史可追溯到80年代后期,由于本地大学入学资格和奖学金名额的受限,很多华裔选择出国留学;留学中国则是21世纪后才开始受到重视。2003年仅841名留学生,到了2012年已达6000余人。生长在马来西亚的华裔学生,既有所在国的文化特征又受到过中华文化的影响,因此有别于一般的中国人,也有别于其他国家来华的留学生,在留学中国期间有其群体特征,这个群体的独特性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本文从跨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结合量化和质性的研究方法,运用问卷调查法、个体访谈和焦点小组访谈进行考察,探析在华马来西亚华裔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尝试找出他们的群体特征。在华马来西亚华裔学生称为“留华生”,和其他国籍的“留学生”区别开来。在问卷调查的部分,本研究使用Chen&Strosta的跨文化敏感度量表(ISS),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的分析。在研究变量的部分,把国别(马来西亚)和华裔/非华裔(华裔)设为固定值,将留华生的性别、年级、专业、来华时间、住宿环境设为主要变量,尝试找出这些变量与跨文化敏感度五个维度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留华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差异分析和相关分析。
  在质性的部分,本研究运用访谈法来找出留华生的群体特征。访谈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个人访谈,尝试发现马来西亚留华生的跨文化适应和敏感度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期望值、人际交往和文化身份认同等方面作为参照,剖析留华生的群体特征。除此之外,组织一次焦点小组访谈,收集和观察不同群体成员针对留华生和敏感度课题方面的意见,提炼他们对该研究问题的看法,评析其异同之处。访谈问题概念牵涉马来西亚留华生的交际模式、跨文化敏感度、适应情况、华裔身份认同等范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