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翻译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从操控理论和评价理论视角探析《关雎》的五个英译本
【6h】

翻译背后那只看不见的手——从操控理论和评价理论视角探析《关雎》的五个英译本

代理获取

摘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身份和意识形态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之前的翻译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原文和译文。近三十年来,在语言学和翻译学领域出现了许多新观点,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翻译研究重点从文本转向译者。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305篇。其中最著名的诗当属第一篇《关雎》。国内外的很多翻译家以及诗人都尝试过翻译此诗。
  本文作者试图利用勒菲弗尔提出的翻译操控理论和马丁提出的评价理论来比较研究理雅各、埃兹拉·庞德、许渊冲、辜正坤以及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五个《关雎》英译本。为更好了解这五个译本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中的接受情况,笔者做了一个相关的问卷调查。文章重点比较分析了这五位译者不同的身份、意识形态、情感态度等因素是如何影响整个翻译过程的,同时也研究了评价资源在翻译过程中的使用情况。
  分析表明,翻译实际上是译者对原文进行操控和改写。译者的身份与意识形态及其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翻译策略。具体而言,理雅各的最终目标是让当时其他的基督传教士了解中国文化,以便更好地在中国进行基督教的传教活动。庞德是为了宣传和实践他倡导的意象派诗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许渊冲和辜正坤的翻译目的都是希望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古典文化,让更多的人阅读和欣赏中国古典诗词。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