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语中的身体观念及对本土躯体化问题的启示
【6h】

汉语中的身体观念及对本土躯体化问题的启示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 引言

1.1 躯体化的定义和文化差异

1.1.1 躯体化的概念及其产生

1.1.2 躯体化现象的文化差异

1.2 本土躯体化问题的相关理论

1.2.1 中国人躯体化倾向的总体解释

1.2.2 传统身体观对“躯体化”的理解

1.2.3 躯体化与语言的关系

1.3 研究意义

1.3.1 学术意义

1.3.2 现实意义

2 汉语身体观的理论分析

2.1 汉语身体观表达的影响因素

2.1.1 身体词语的引申使用

2.1.2 汉语言构词的独特性

2.2 汉语身体词的使用及其特点

2.2.1 汉语身体词的常见使用

2.2.2 汉语身体词的独有特点

3 “身”字语义概念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假设和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试和材料

3.2.2 实验程序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4 结果分析

4 讨论和评价

4.1 讨论

4.1.1 从“身”看中国传统身体观

4.1.2 中国人的身体性思维与“躯体化”倾向

4.1 研究局限及展望

4.2.1 本研究的局限

4.2.2 研究今后的进展

5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中国人的“躯体化”问题与中国传统的身体观念密切相关。中国传统的身体观暗示着一种“躯体性”的思维方式,它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语言渗透进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因此,了解中国传统身体观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分析汉语言文字中体现出来的身体观念。以往研究显示,语言中的身体观念主要体现在身体词语的引申意义和使用上。因此本研究应用心理科学方法分析汉语言身体词语使用中的身体观,进而以此为基础分析和讨论本土躯体化问题。
  本研究分为理论和实证两部分。首先根据从大众媒体和工具书中收集和整理的汉语常用的身体词语进行理论分析。与西方身体词语使用相比,汉语中身体词语的引申使用和含义具有其独特性,如构词中有很多身体词语的相互组合,存在一些超出身-心分野的概念等。在这些特点中,最为突出的是汉语中“身”字的使用和其复杂的概念。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研究认为汉语中“身”字的语义概念是复杂多层次的,完全不同于西方的“身体”概念。本研究运用实证方法对此进行了验证,对108名中国被试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其对含有“身”字的41个词语进行自由分类,而后采用多维标度法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包含三个维度的“身”的认知概念模型。统计结果表明,中国人头脑中对“身”这一概念的理解具有以下特点:(1)“身”既能用来表示类似西方观念中的纯粹物质身体,又能表示中国传统文化中整体性的“自身”。(2)“身”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既具有主体性,也具有客体性,是主客位视角相结合的概念。(3)“身”的语义概念并非固化的结构,而是动态的、语境性的,其意义始终跟随不同构词和语境的诠释过程而变化。
  汉语中身体观表达的各种特点和“身”字的概念模型说明,中国的身体观与西方的不同。中国人的身体是包容了生活、生命和人生的系统,也是中国人认识事物的出发点。本文进一步提出,中国人的身体性思维是固有的心理反应方式。西方医学认为“真实的”身体症状应该是纯粹的生理反应,因此将“躯体化”定义为一种异化的表达方式。相反,在中国,各种症状表达本质上就几乎都具有身体性。中国的躯体化问题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中国人的身体性思维和当代中国医疗采用的西医体系之间的观念冲突。因此,有必要回归本土文化,尝试从中医的观念和视角解释和治疗所谓的“躯体化”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