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网络传播方式的道德评价研究
【6h】

网络传播方式的道德评价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1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1.2国外研究理论影响

1.1.3国内研究现状

1.2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写作思路

1.2.1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1.2.2技术路线

第二章 道德评价的功能

2.1西方思想文化压迫、道德压迫体现

2.1.1萨特

2.1.2弗洛伊德

2.1.3弗洛姆

2.1.4影响评价

2.2道德评价功能

2.2.1社会引导与社会整体

2.2.2个人与社会

2.2.3个人与生活

第三章 道德评价机制分析

3.1道德评价机制的手段

3.2道德评价机制的主要构成因素

3.2.1个人的社会利益

3.2.2良心

3.2.3名誉

3.3道德评价机制的途径

3.3.1行政手段

3.3.2社会舆论

3.3.3传统习惯

3.3.4内心信念

3.4道德评价机制的完善

3.4.1道德教育

3.4.2道德修养

第四章 网络道德评价特征

4.1网络道德评价与现实道德评价之相同

4.1.1道德评价本质相同

4.1.2道德评价标准相同

4.1.3道德评价的价值与规范相同

4.2网络道德评价与现实道德评价之不同

4.2.1行为选择的有限与无限

4.2.2评价行为的影响力不同

4.2.3评价方式不同

第五章 现代网络传播方式下道德评价应用:范美忠事件个案分析

5.1范美忠事件案例

5.1.1作为教师的范美忠

5.2.1作为个人的范美忠

5.2范美忠事件经网络道德评价后的影响

5.2.1对范美忠的影响

5.2.2对社会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道德评价的目的是对不道德的行为形成一种威慑和遏制力,对道德的行为形成一种奖励和鼓动力,并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向善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道德评价对于人们道德的形成和习惯的养成占有一个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人们参与道德评价?这个力量形成了一个什么样的道德评价机制?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践行好这个道德评价机制?带着这些疑问我选择了写这篇论文。
   本论文是借鉴对中国影响较大学者——如罗国杰、魏英敏等伦理学家的思想,对西方当代影响中国深广的伦理思想家——如萨特、弗洛伊德、弗洛姆等思想进行分析,论证道德评价的社会功能和历史文化意义,并将这些理论分析的观点运用到范美忠事件上,实际地论证道德评价的社会功能。笔者认为,个人的社会利益、良心、名誉是道德评价实现其道德作用的三个最基本的因素,只有在充分调动这三个因素的基础之上,道德评价机制才会得到完善,道德评价作用才会得到充分展现。论文进一步分析了良心和名誉完善的措施,从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两个方面来分别阐述激发人的良心和名誉的方法。在网络传播方式中,以范美忠事件为例分析这些方法的实际效果,从而证明道德评价机制实施的可取性和操作性。
   本论文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个案分析为手段,具体证实了个人的社会利益、良心和名誉在道德评价中的重要性。网络是社会的延续、拓展和放大器,比现实道德评价更具有舆论场,更能体现道德评价机制的运行。本论文最终阐明了其观点:网络传播方式的道德评价的最终目的不是让公民接受惩罚,而是通过一系列措施形成威慑和遏制力,让公民知道自己的错误之所在,并有悔改之心,唤起所有公民真正的良知,并在社会中形成一种向善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促进人们道德水平的提升,并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