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顾彬事件”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生态反思
【6h】

“顾彬事件”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话语生态反思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分析

第一章 “顾彬事件”的描述

第一节 “顾彬事件”作为“新闻事件”的生成与原初性质

第二节 “顾彬事件”性质的转变:中国“文学事件”

第二章关于顾彬“垃圾”评语回应的反思

第一节 顾彬“垃圾”评语及其属性

第二节 对“垃圾”评语情绪化回应的分析

第三节 “顾彬事件”中身份的偏执

第四节 “顾彬事件”中的文学话语权之争

第三章语言观

第一节 顾彬的语言观

第二节 国内对顾彬语言观的争论

第三节 关于顾彬语言观的思考

第四章“世界文学”标准探讨

第一节对顾彬“世界文学”标准的探讨

第二节如何正确回应顾彬“世界文学”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研究生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展开▼

摘要

本文以“顾彬事件”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首先,对“顾彬事件”进行描述。顾彬讲话被媒体制造成一个“事件”,进而被制造成一个中国的“新闻事件”,并最终由于所涉及的对象是文学的文本或文本现象,发言主体是读者和中国文学圈内人士而生成为一个中国的“文学事件”。其次,分析“顾彬事件”形成的原因。经研究发现,顾彬“垃圾”评语及其属性是引起轰动的直接原因。“垃圾”评语明示了一种价值判断。作品一旦与“垃圾”组合就不能称为“文学”。而且这类作品还具有负面价值,不利于整个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环境。顾彬对卫慧、棉棉的作品评价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他先否定了她们的作品是文学,然后称她们的作品是垃圾。然而,国内许多观点并没有对顾彬的评价分这两个层面来理解,而是用一种情绪化的方式回应顾彬的观点。民族主义情绪是导致对顾彬“垃圾”评语情绪化反应的根本原因。正是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导致了那种情绪化观点对顾彬身份的偏执。这种偏执取消了顾彬作为读者的身份,剥夺了顾彬作为文学的读者言说中国文学的话语权力。而且这种偏执致使那些情绪化回应表现出对中国文学批评话语权力的争夺。再次,分析和研究顾彬的语言观。顾彬的语言观中“外语”与“母语”是国内回应顾彬观点的主要对象。但是这些回应观点纠缠于“外语”与作家创作的关系,而没有认真分析顾彬的“母语”概念的模糊性。中国人处于杂语共生的环境里,方言才是人的存在家园,那么对于中国人来说,方言才是他的“母语”。但是在文学创作时,作家都是用普通话化的方言进行创作,他们不可能用方言进行创作,这不利于读者与文学作品的对话。最后,对顾彬的“世界文学”标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国内对之回应观点的不足。进行这种分析研究一方面是与国内对顾彬回应的观点对话,另一方面是与顾彬对话。本文在对“顾彬事件”进行分析与解读的同时,实践一次真正的严肃的文学批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