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审美能力·审美境界·经世致用——中国当代美育问题研究
【6h】

审美能力·审美境界·经世致用——中国当代美育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现状

一、美育观念研究

二、美育实践研究

第二节 存在问题

第三节 可能出路

第四节 研究思路

第一章 美学学科建立的悖论

第一节 美学学科建立历程简述

第二节 美学学科建立的方法论基础

第三节 美学学科建立的体制基础--分化

一、分化

二、分化的合理性

三、分化的问题

第四节 现代美学的关键词--‘‘审美无利害”剖析

一、“审美无利害”概念的提出

二、“审美无利害”概念的发展、演变

三、对“审美无利害”概念的反思

第五节 美学学科的当代危机及出路

第二章 一种新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总体性审美教育观

第一节 知性思维的弊端与基础--提升--回归的美育观的建构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有机统一--审美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一、“经验”与“审美经验”

二、审美经验的阅历、知识基础

三、审美经验的道德基础

四、审美经验的情感内涵

第三节 美育二重属性的辩证统一

一、中国现代美育发生阶段对美育属性的认识

二、功利性与超功利性的辩证统一

第四节 审美能力-审美境界-经世致用

一、手段与目的关系的重构

二、审美能力、审美境界与人的全面发展

三、回归实践、走向“经世致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展开▼

摘要

美育作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当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倡导之声不断,研究成果颇丰,却始终面临着美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如何调校抽象的美育理论教育与审美实践之间的空隙,做到理性与感性、功利性与超功利性、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成了当代中国美育的核心问题。
   要想有一种行之有效的当代审美教育,首先需要在理论上对美育的性质、内涵、目的等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形成一种正确的美育观念。但是,当前美育研究界对美育的性质、目的这样一些美育的基本问题并没有达成共识。理论认识上的含混势必影响到美育的贯彻实施。本论文将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哲学依据,以马克思关于感性-知性-理性的认识思维过程的理论和杜威的实用美学思想为理论资源,在对当代美育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美育理论研究现存的问题,在探讨美学学科建立的悖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总体性审美教育观。
   我们认为,美学理论是美育理论的知识基础,因而,探讨美育的问题离不开对美学理论的关注。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发展是以西方为参照系的,西方现代美学学科所确立的核心理论观点——“审美无利害”,长期以来一直是美育的指导思想。在以往的研究中,美育理论的知性思维使得美育主要以美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缺乏对美育实践问题的必要关注和研究。美育理论基本上就是美学理论的翻版,思辨的哲学美学成了美育理论的主要资源。美育理论与现实的距离越拉越大,进而遮蔽了美育本身所具有的功利价值。只有纠正美育理论的知性思维问题,才能为美育理论的突破找寻到合理、有效的途径。
   考察美育理论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美育理论实际上是美学学科、美学理论深化、发展的产物。西方现代美学的“美育转向”,已经为我们寻求美育理论的突破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我们可以从探讨美学学科建立的悖论入手来研究美育理论的问题。论文将以马克思关于人的认识过程的理论为指导,结合赫尔德、尼采、杜威、舒斯特曼、伊格尔顿、福柯等美学家对“审美无利害”的反思,着重对“审美无利害”进行剖析。我们认为,“审美无利害”原则是典型的知性思维、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体现,它将美和审美从其广阔的生活基础上抽离出来,使美和审美的多样性统一的内容变成片面的规定、稀薄的抽象。因而,为了达到对美和审美的全面认识,知性认识必须要上升,要在回归实践中进一步把握美和审美复杂、多层次、多元的本质。所以,我们赞同杜威对经验与审美经验之间连续性的认识,主张重建审美与日常经验(阅历、知识、道德、情感等)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审美经验的有机统一视为审美教育观念的理论基础。只有从现实人生出发,将审美视为人这一有机整体中的一种不可分割也无法分离的因素,看到审美与现实人生的联系,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以往美育观念的偏颇。
   审美是美育理论在美学上的逻辑起点。审美经验的有机统一决定了以它为理论前提的审美教育观也应该是一种总体性的构成,是一个有着内在结构层次的存在。它具体呈现为基础——提升——回归三个层面。所谓基础层面,是指美育以人的审美经验为基础,通过具体的美育实践,在学习、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培养人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情感力等,进而满足人的审美需要;所谓提升层面,是指美育对人的精神境界的净化和升华,使人进入一种审美的自由境界;而所谓回归层面,则是指人站在提升阶段所达成的审美境界这样一个制高点上,排除急功近利、就事论事的世俗短见和肤浅,以开阔的心胸、远大的眼光、充沛的精力以及善于抓住关键、要害的能力,投入改造人生、自然、社会的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我们看来,这三个层面的划分实际上体现了我们对美育属性和目的的认识。因而,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我们主要依照这三个层次的划分,针对当代美育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美育的二重属性以及美育的多重目的的角度对这种审美教育观进行阐述。
   我们认为,当代美育理论著述中虽然有一些关于美育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零星阐述,但是缺乏系统的阐释。我们以中国现代美育发生阶段,王国维和蔡元培等为代表的美育理论家对该问题的思考作为有效的理论资源,对美育二重属性的辩证统一进行分析,指出美育的超功利性在于它超越现实功利、欲望,让人获得情感的满足、精神的愉悦;美育的功利性源于它和教育过程、人生实践的紧密联系。通过陶养性情,美育有助于完美人格的塑造,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功利性以超功利性为理论基础,超功利性中内含功利的因素,并且以功利性为旨归。经由功利性提升到超功利性,再由超功利性回归功利性,才能完成对美育属性的辩证认识。功利性和超功利性一起彰显了美育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无论在学理上还是在现实的美育实践中,要将二者明确区分开来是很困难的事情。
   对于美育的目的,当代美育研究界也是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基于对美育基础——提升——回归这三个层面的认识,我们认为美育的目的也应由以下几个层次构成:1、审美能力的培养2、审美境界的提升3、回归实践,走向“经世致用”。提高审美能力是美育最基本的目的。但是,拥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只是美育活动得以成功开展的前提。能力是“技”,它需要内化为人的精神素养才能真正对人生产生积极而长远的影响。相对于审美境界的提升而言,能力只是技能准备阶段,是为了让美育的接受者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精神享受和熏陶的手段。审美境界的提升在此成为了美育的第二重目的。在我们的美育观念中,审美境界的提升只是基础——提升——回归这一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它并不是美育全部目的的达成。美育有更高的为人生的目的,即完美人格的塑造,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因而,审美境界的提升只是美育一个阶段目的的实现,它成为要进一步达到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审美境界作为一种自由的心境,缺乏现实的社会实践意义,它需要在美育实践活动中落实,才能对现实人生产生影响。按照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真正的自由并不是审美的自由,所以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诉求有赖于实际生活中的审美实践、审美活动的开展。就当前中国社会的现状而言,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迫切需要我们将美育所培养的自由、超越精神内化为个人的素质,转化为指导人生实践的力量,让美育真正走向经世致用,实现其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因而,论文中所谓美育对现实人生的回归,是指美育须在生活实践中实现,美育的成果也须通过实践检验。这一回归,是建立在人的审美境界得以提升之后的回归,是在自由和超越精神指导之下向生活实践的回归,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回归。所谓“经世致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学以致用,而是一种更高层面的“超越性之用”,主要指人站在提升阶段所达成的审美境界这样一个制高点上,将美育所培养的自由、超越精神内化为人的素质、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力量,进而对人生和社会有所作用。美育通过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境界的提升,生成与丰富主体的本质力量,并由此激发主体改造客体的更大热情,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本论文由导论、正文两章和结语组成,具体结构安排如下:
   导论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可能出路和研究思路。重点明确当代美育理论研究的最大问题是对美育的目的、性质等基本问题尚未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因此有必要引进新的理论资源,对美育理论的现存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第一章将在概述美学学科建立历程的基础上,分析美学学科建立的方法论基础(二元对立思维)、体制基础(区分),并重点剖析现代美学的关键词——“审美无利害”,进而指出美学学科的悖论:既是现代知识学日臻完善的标志,同时又是对人类精神活动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分割,导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距离。因此对美和审美问题的研究必须运用辩证思维,打破理论/实践的二元模式,立足现实生活世界,重建审美与人生的联系,将美学、美育理论由一种旁观的理论转变为一种积极的人生实践。
   第二章将在对知性思维的弊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由基础——提升——回归三个层面所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总体性美育观。这种美育观以审美经验的有机统一作为基础,强调美育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统一,重视美育多重目的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阐明美育最终必须回归实践、走向经世致用。
   结语部分总结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再次强调美育回归实践的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