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以人教版实中教材为例
【6h】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策略研究——以人教版实中教材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论文综述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口语交际与口语交际教学

2.1 口语交际的内涵与特点

2.1.1言语与语言

2.1.2语言与思维

2.1.3语言的交际本质

2.2 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2.2.1 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

2.3 口语交际教学的历史成就与发展现状

2.3.1口语交际的历史成就

2.3.2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3章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内容及训练特点

3.1 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

3.1.1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设定

3.2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口语交际内容梳理

3.2.1教材中的口语交际活动总述

3.2.2综合性学习部分内容梳理

3.2.3研讨与练习部分内容梳理

第4章 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

4.1 培养学生语感的策略

4.2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准确性的策略

4.3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性的策略

4.4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灵活性的策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摘要

当今时代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音频、视频较之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具影响力,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几乎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语音、视频展开交际。这也就意味着,口语交际能力也将较之以往任何时代更为广泛地为人们所利用。口语交际能力,不仅表现为听和说的语言交际能力,还包含正确使用态势语的非语言交际能力,它是现代社会人们交际必不可少的个人能力之一,是个人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成员势必需要具备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 正是因为口语交际在今天如此重要,所以作为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重要途径的语文教学必然需要适时作出相应地调整,从而使得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能够有策略地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发展。本文分四个章节对口语交际教学进行研究,从概念内涵着手,通过对课标与教材的研究和梳理来分析口语交际所处的困境,而后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最终希望借助这些实践性较强的策略以对日后的教学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本文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对口语交际教学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辨析了言语与语言的内涵,明确口语交际之“语”为“语言”之“语”,理清了语言与表达的关系,强调了语言的交际性。紧接着就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与特点进行阐述,明了口语交际之所以需要教学是由它本身的特点与人们的语言认知特点所共同决定的。最后就口语交际教学的历史发展与取得的成就进行梳理,从发展与成就中窥视现今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如:进入课程前,对口语交际教学理论的认识与实践发展的脱节;进入课程时,口语交际组织形式缺乏灵活性,缺乏具体的教学情境,口语交际缺乏必要的评价制度。 第三章借助《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2009版)对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目标设定和内容、训练特点进行分析。对语文课标的分析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是同一课标中不同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的课程目标内容的比较,目的在于明确各学段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与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内在规律;二是不同课标同一学段的比较,该比较目的在于明确新课标口语交际课程目标与内容的修订点,整合梳理出现阶段我们的口语交际教学侧重点。借助图表与数据对教材的整理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教材中口语交际活动总述,二是综合性学习部分内容梳理与特点分析,三是研讨与练习部分内容梳理与特点发现。结合课标与教材,分析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人教版教材对初中生进行口语交际教学与训练的特点。 第四章研究初中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具体策略。针对第一章提出的口语交际教学存在的问题,借助第三章中整合的教材涉及到的活动形式,遵循课标要求,提出了一些能够对学生语言能力发展产生作用的具体策略,从而促进学生语感发展,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和灵活性,达到语言与思维能力皆有发展的目的。第一,通过增加“输入”促进学生养成记忆、背诵的习惯;借助多样的训练形式,创设与生活有较强关联度的情境;加强训练,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来培养学生的语感。第二,通过选用合适的句式和词语搭配,恰切使用态势语来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第三,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整合信息;使用凝练的口语形式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第四,用迂回的、模糊的方式表达,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灵活性。期望通过以上有较强实践性的方法与策略的使用,能够帮助孩子们在口语交际的学习中学有所获,使其口语交际能力得到发展。 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借助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一些有较强实践性的策略,以期对发展学生的语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逻辑性和灵活性有细微的促进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