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语情态系统的人际意义再现比较研究——以《雷雨》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6h】

汉语情态系统的人际意义再现比较研究——以《雷雨》的两个英译本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1 Introduction

2 Literature Review

2.1 Studies of Translations of Interpersonal Meanings

2.2 Studi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Leiyu

2.3 Summary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erpersonal Meaning

3.2 Modality System

3.3 Modality in Chinese

4 Research Object and Methodology

4.1 Research Object

4.2 Research Procedures

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Modality Translation i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Leiyu

5.1 Sifeng’s Use of Modality

5.2 Zhou Ping’s Use of Modality

5.3 Fanyi’s Use of Modality

5.4 Summary

6 Conclusion

6.1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Study

6.2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6.3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上世纪70年代,韩礼徳提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表明了语言不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还可以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以及在交际过程中的角色关系。与三大元功能相对应的是语言所表达的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韩礼徳认为语言的人际意义与概念意义、语篇意义是同等重要的,没有先后或者重要与不重要的区分。在文学翻译的实践中,随着翻译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长期被忽视的人际意义研究越来越体现出其必要性。
  本文根据韩礼徳所提出的人际功能,从情态系统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中人际意义的再现。本文选取“中国话剧第一戏”《雷雨》及其两个英译本(王佐良和巴恩斯的合译本、姚莘农译本)进行实例研究。话剧是以对话为主的戏剧形式,其语言富有表现力,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和复杂的人物关系,从而创造出戏剧冲突。《雷雨》所展示的冲突是错综复杂的,人物对话中蕴含着丰富的人际意义,本文重点分析了三个代表人物的话语内容,通过统计各个人物所使用的情态类型和情态值来分析他们与其他人物的人际关系,并进一步对比研究两个英译本是如何再现这种人际关系的,分析各个译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试图解释一些翻译失误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认为王译本和姚译本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王译本更关注西方受众,翻译过程中多采用归化策略,通过降低情态值、转变情态类型,以及使用语气系统来消除中西方在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使译入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话剧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然而王译本对源语文本的关注不够深入,有时忽视了源语言中的一些情态成分,导致原文中的人际意义不能得到充分体现。姚译本旨在对西方传播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翻译时以异化策略为主,通常使用译入语中的情态对等词进行直译,语言不如王译本生动活泼、自然流畅。然而姚译本对源语文本的语言细节和剧情发展把握地更好,能充分地再现原文中的人际意义,是忠实于原文的译作。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