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公众外交中文化因素的影响:以中日公众外交为例
【6h】

论公众外交中文化因素的影响:以中日公众外交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及授权使用声明

前言

第一章公众外交的兴起和发展

第一节公众外交的界定

第二节公众外交的目标达成

第三节公众外交的发展现状

第二章文化因素与政治、公众的关联

第一节文化的内涵

第二节文化因素对国际政治的影响

第三节舆论与政治文化的结合

第三章中日公众外交的历史发展和实例分析

第一节中国对日公众外交的发展

第二节日本对华公众外交的发展

第三节中国对日公众外交:以“靖国神社问题”为例

第四章运用公众外交推进对日关系的对策

第一节中国运用公众外交时应注意的方面

第二节中国发展对日公众外交的对策性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公众外交”一词是最先在1965年由塔夫兹大学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院长埃德蒙·格里恩在该学院爱德华·默罗公众外交研究中心成立时提出的。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市民社会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跨文化之间的融合和冲突,舆论效应等因素,各国外交的联系日益紧密。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公众外交越来越受到关注。 现代外交方式更强调外交决策的公开化、外交主体的多元化和外交参与方式的多样化。公众外交以国内外民众为信息输出对象,公众以新式的通讯方式对国家的外交决策做出反馈,从而让决策层的精英们更快更广泛地获悉决策实施的效果,以便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拟出让更多人接受和实施阻力最小的政策方案。与传统外交注重高层交往不同,公众外交更强调借助媒体、文化交流等大众手段,影响国外民众对本国的看法。同时,公众外交对国家形象的提升,经济目标的达成都有某些促进作用。 本文着重从公众外交中的文化因素来说明其重要性。在全球化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文化交流状况基本与国家综合国力成正比。经济水平高、综合国力强的国家,公众外交的水平相对就高,也就容易成功实现对外战略目标。因此,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外交活动领域的重要路径。 本文以在波折中发展的中日两国关系中的“靖国神社问题”为例,详细论述其背后两国民众的文化渊源和舆论民意,从两国在处理该问题的变化上窥视公众外交的运作。最后找出中国对日公众外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将来对日外交上提出一些对策性的建议。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