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作圣之功——朱子哲学底蕴研究
【6h】

作圣之功——朱子哲学底蕴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理之善与天地之心

第一节性之善与理之善

第二节仁与公

第三节天地之心

第四节圣人心如天地

(一)与天地合

(二)仁民爱物

(三)修己与善

小结

第二章常人之私

第一节常人

(一)常人观:延平对朱子之影响

(二)道学前贤之论常人

(三)圣人之心与常人之情

第二节本心之沉寂

(一)心理初会

(二)心统性情

(三)人心道心

小结

第三章圣学之径

第一节气质与小学

第二节身心与大学

第三节圣经与自得

第四节心之絜矩

小结

第四章王学反对之意义

第一节心性合一

第二节诚意与良知

第三节知行与愉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摘要

本文是对朱子哲学的一个反省研究。 朱陆之争、朱王差异,现代哲学对朱子思想的种种解释,根源何在?朱子哲学是否存在着自明的真理?还是每一种思想都不可避免其“洞穴”之见?不同的洞口争论与解释必然不同? 本文的视角是从显明的功夫论之差异推至本体之分析。善,在朱子哲学中是本体的存在,恶则是善的流失。私与恶,相对于善而言,在朱子哲学中,正如西方哲学对个体与普遍的思考。 本文分四章展开,对善之本体的分析,借助太极(理、气)、仁、天地之心、圣人之心等概念;对私、恶的分析,提出常人观、本心的保留、最后落实于形气与信念;功夫途径则以小学与大学为朱子圣学“稽古”与“创新”的二轮,没有过多地陷入“涵养、致知”的关系分析中,大学之要点即格物穷理,本文从两个途径展开说明:圣经求义与人心之絮矩。试图表明朱子思想之特点:行为知,身为心,而前者之训练正是为给主体提供他者的视域,后者则是根本的道德主体之肯定。从这个意义上,进入阳明哲学的讨论,以证实其发明朱子,功莫大焉。 无论是朱熹阳明或者中西哲学之比较,意在说明,门户之见的狭隘性,可能影响到古人思想资源对于现代道德建设的意义衡定。 四章内容分说: 第一章,“理之善与天地之心”。程颢和程颐对于性善的说明是不同的。通过太极概念的分析,发现:朱子的性善论有二程兄弟的思想痕迹,太极从理气之善过渡到只是理,善从元初的时间意义上升为本体的存在,善是宇宙的本然属性;通过仁之思想梳理,善从理照耀到人;人,则以圣人为其轨范,通过天地之心与圣人之心的相互解释,圣人成为善的象征。此为圣学可能性之本体证明。 第二章,“常人之私”,首先提出常人如何出现在朱子的话语中,并且是与圣人相对应的重要概念。常人与圣人的差别在本章没有纠缠于天命与气质的分离旧说;而是从心和理(性)的关系入手,牵涉出情的重要性,最后通过人心与道心的分析,私与恶,最终被归结为形与气。此即为圣学修养的必要性之分析。 第三章,朱子圣学功夫论的核心观念,主敬与致知,在本章中被分解为小学(涵养)与大学(格物穷理)、规行(修身)与养心(治心);在格物中又突出了两个层次:圣经求义(理和心的融合)与心之絮矩(心和心的共通度量)。要说明圣学最终的依靠是心之愉悦。“小学”与大学的并进说明朱子圣学的意义不仅在于主体之发明,亦在于他者视域的重视。 第四章,对王学的简单分析,通过心与性、意与知、知行与愉悦三个层次表明阳明哲学对朱子圣学思想推进的两面性。其中借助康德哲学的一点理解,以从外在的角度表明朱王二说之异同。结语是对道德哲学的反思和朱子哲学对应现代话语的意义之说明。

著录项

  • 作者

    高丽敏;

  •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

  • 授予单位 复旦大学;
  • 学科 中国哲学
  • 授予学位 博士
  • 导师姓名 谢遐龄;
  • 年度 2007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B244.75;
  • 关键词

    朱子; 哲学思想; 圣学; 王学;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