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周易古经与诸子之学
【6h】

周易古经与诸子之学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和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ABSTRACT

导 言

第一章《易经》一书的基本性质及其与诸子之学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易经》是古人的生存方式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

一、《易经》产生于古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需要

二、《易经》卦爻辞是古人对自己的生存方式和实践经验的记录和总结

三、《易经》渊源于龟卜,龟卜则是我们的祖先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探索宇宙人生奥妙的最早尝试

第二节、《易经》是我们的祖先认识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模式

一、“易”是中国哲学中的第一个本体范畴

二、由阴阳、八卦和六十四卦所构成的系统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最早的思想模式

三、《易经》的占筮方法表明它是中国人把握世界的第一个思想模式

第三节《易经》是我们祖先对物质世界整体的认识和直观的把握

一、《易经》作者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

二、《易经》与诸子之学之关联的理论依据

第二章《易经》与儒家思想

第一节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尸子·广泽篇》论儒家

二、《荀子》之《非十二子》与《解蔽》论儒家

三、《吕氏春秋·不二篇》论儒家

四、《淮南子·要略》论儒家

五、《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儒家

六、《汉书·艺文志》论儒家

第二节《易经》求内与治外相统一的思想与儒家内圣外王品格之融通

一、《易经》言求内是手段

二、《易经》言治外是目的

第三节《易经》的比辅亲和思想与儒家和合思想之萌芽

一、《比》卦辞中的比辅亲和思想

二、《比》爻辞中的比辅亲和思想

三、《比》卦思想之内涵与儒家和合思想之关联

第四节、《易经》的敦临知民思想与儒家仁政思想之萌芽

一、《临》卦辞中的敦临知民思想

二、《临》爻辞中的敦临知民思想

三、《临》卦思想之内涵与儒家仁政思想之关联

第五节《易经》的观民知政思想与儒家民本思想之萌芽

一、《观》卦辞中的观民知政思想

二、《观》爻辞中的观民知政思想

三、《观》卦思想之内涵与儒家民本思想之关联

第三章《易经》与道家思想

第一节道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庄子·天下篇》论道家

二、《荀子》之《天论》与《解蔽》论道家

三、《吕氏春秋·不二篇》论道家

四、《史记·太史公自序》论道家

五、《汉书·艺文志》论道家

第二节《易经》之道与道家之道

一、《谦》卦中的贵谦观念和道德内求思想

二、《随》卦中的贵柔处下和道德内求思想

三、《中孚》卦的信诚观念与道德内求思想

四、《履》、《同人》、《恒》、《萃》、《升》、《既济》等卦中的道德内求思想

第四节《易经》中的清虚自守与法则自然思想

第四章《易经》与墨家思想

第一节墨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庄子·天下篇》论墨家

二、《尸子·广泽篇》论墨家

三、《荀子·非十二子》论墨家

四、《荀子》之《天论》与《解蔽》论墨家

五、《吕氏春秋·不二篇》论墨家

六、《韩非子·显学篇》论墨家

七、《淮南子·要略篇》论墨家

八、《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墨家

九、《汉书·艺文志》论墨家

第二节《易经》卦与墨家的尚节思想

一、《节》卦辞中蕴涵着的节道

二、《节》爻辞中蕴涵着的节道

三、《节》卦与墨家尚节思想之关联

第三节《颐》卦与墨家的尚力和兴天下之利的思想

一、《颐》卦辞中的尚力与自力思想

二、《颐》爻辞中的尚力、自力与兴天下之利的思想

三、《颐》卦的尚力、自力和兴天下之利思想与墨家思想之关联

第五章《易经》与兵家思想

第一节兵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荀子·议兵篇》论兵家

二、《吕氏春秋·不二篇》论兵家

三、《战国策·齐策六》论兵家

四、《史记·太史公自序》论兵家

五、《汉书·艺文志》论兵家

第二节《师》卦所反映出的兵家思想之端倪

一、《师》卦提出了行师用兵的前提是“正”

二、《师》卦提出了纪律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三、《师》卦提出了统帅的素质问题

四、《师》卦提出了行师打仗的权计智谋问题

五、《师》卦提出了论功行赏的原则

第三节《同人》卦与兵家和同思想之渊源

一、《同人》卦提出了和同于人是行师打仗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二、《同人》卦认为处中守正以求同是行师打仗的第二个基本条件

三、《同人》卦认为小和同便会导致生产、生活和行师打仗的困难与麻烦

四、《同人》卦认为背离了和同原则就不能行师用兵

五、《同人》卦提出了迷途知反、过而能改的重要性

第四节散见于《易经》各卦辞与爻辞中的兵家思想之萌芽

一、《易经》作者认为小人得势时不能兴师用兵

二、《易经》作者认为民心离散时不可行师用兵

三、《易经》作者认为君臣昏聩、将士迷茫时不可用兵行师

四、《易经》认为未得天时时不能行师用兵

五、《易经》认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和谋略时不能行师用兵

六、《易经》认为行师用兵须有谦德

七、《易经》作者认为百姓和豫、大得民心时可以用兵

八、《易经》认为行师去害应刑罚有度

九、《易经》作者认为处升之时可以用兵

十、《易经》作者认为处极困之时可以行师用兵

第六章《易经》与阴阳五行家

第一节阴阳五行家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管子》所体现出的阴阳与五行相结合的思想

二、《史记》之《太史公自序》与《孟子荀卿列传》论阴阳家

三、《汉书》之《艺文志》与《郊祀志》论阴阳家

四、《盐铁论·论儒》论阴阳家

第二节《易经》作者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与阴阳家的宇宙观

一、《易经》作者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定与阴阳五行家的宇宙观

二、《易经》作者的因果联想与阴阳五行家的宇宙观

第三节《易经》中的阴阳思想和时空观念对阴阳五行家的影响

一、《易经》的阴阳观念与阴阳五行家

二、《易经》的时空观念与阴阳五行家

第四节《易经》的基本断词与阴阳五行家神秘主义思想之渊源

一、《易经》的亨、吉观念与阴阳五行家的神秘主义思想

二、《易经》的“悔”“吝”“厉”“咎”“凶”等断词与阴阳五行家的神秘主义观念

结语:走出周易研究的误区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周易古经与诸子之学》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注重象数与义理并举的研究方法,借鉴西方发生学、符号学、结构主义和解释学等方法,以广义文化史的宏大视野,从哲学、文学、史学、政治、经济、科学、宗教等不同层面上洞悉和审视《易经》百科全书式的复合性质,全面系统地探讨和阐释了《易经》与诸子之学之间的源流正变关系.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易经》卦爻辞的产生并不是基于今人所理解的宗教迷信意义上的筮卜的需要,而是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历史时期为了求得一种生活和实践指导而对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经验加以记录和总结,并不自觉地把这种记录和总结上升为理论一般,又进而用它来指导自己实践活动的结果.在这一意义上说,《易经》是中国人探索宇宙人生奥妙的最早尝试,是中国人认识世界的第一思想模式,是我们的祖先对周围物质世界整体的认知和直观的把握,是整个中国文化的综合的源头.毋庸讳言,在易学发展长河中逐步形成和产生的筮卜、堪舆、相术、命理、六壬、遁甲等迷信内容,虽然与《易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根本旨趣上却与《易经》所固有的强烈的人主义精神以及理性和科学的文化底蕴相抵牾,因此,正确地揭示《易经》一书的基本性质,厘清《易经》与诸子之学之关系,还《易经》以文化巨著的本来面目,不仅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中国哲学与文化之发生、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撩开一些人有意或无意的遮盖在《易经》上面的神秘面纱,破除迷信观念,澄清思想是非,以服务于我们正在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