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
【6h】

汉代文化视角下的汉赋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原创性声明及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绪论

第一章汉代经学与汉赋

第一节经学视野与汉赋重大题材的选择

第二节谶纬与汉赋

第三节儒家诗教传统与汉赋讽颂

第四节一尊一统的神圣与汉赋包揽宇宙的快意

第二章汉代道家与汉赋

第一节汉代道家的阶段性特征及其与汉赋的关系

第二节道家本体论与汉赋的艺术构成

第三章汉代时空文化与汉赋

第一节先秦时间观与汉赋作家的生命意识

第二节时空视角与汉赋的结构生成

第四章汉代神话、仙话与汉赋

第一节敬神、役神及神灵题材在汉赋中的演变

第二节从汉赋创作看汉人对待仙的态度的两重性

第五章汉代艺术与汉赋

第一节音乐艺术视野下的汉赋

第二节舞蹈艺术视野下的汉赋

第六章汉代衣食文化与汉赋

第一节汉赋与汉代衣食文化映象

第二节汉赋题材世俗化的文化内涵

结语

参考书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展开▼

摘要

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改革和思想解放的深入进行,汉赋研究也有了空前的发展。研究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的领域不断开拓,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层出不穷,历史性的纵向考察和社会性的横向审视不断深入,源流论、作家论、作品论、文化论、思想论、艺术论不胜枚举,学术研讨活动空前活跃,专门著作不断涌现,学术论文的发表也声势浩大。总之,研究方法多样灵活,交叉性学科研究开始出现,心理学、文化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文献学、文艺学、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普遍渗人汉赋研究,研究的多元化局面得以形成。研究者开始对传统的研究方法进行整合与改造,促进了汉赋的系统研究。部分学者在研究中通观两汉时代、汉赋作家及其赋作,涉猎汉赋诸多方面的问题,使汉赋研究呈现为整体研究的态势。 前人及今人的研究成果给我们以巨大的启发,那就是我们必须把汉赋放在汉代这一特定时代的、诸多因素构成的、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把汉赋置于汉代错综复杂的而又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之中去考察,以审视错综复杂的各种文化现象与汉赋创作的关系,我们才能够从更高更全的层面上,对汉赋作综合性的审视和研究。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发现汉赋研究中的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使我们获得对汉赋的更深、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就可以看到汉赋在题材、形式、审美追求等诸多方面所具有的总体特征,才可以真正理解和认识汉赋在它的发展和衍变的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题材、形式和审美等方面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 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所以我们选择了汉代的经学、道家思想、神话与仙话、衣食文化、时空文化和汉代艺术作为我们研究的视角,着重挖掘和分析它们与汉赋创作的关系以及这些文化形态的发展衍变、交叉融合给汉赋的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就具体的文化形态而言,首先是经学与汉赋的关系。儒家思想经过长期奋斗终于在汉武帝时期走上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道路,并发展成为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经学。凭借着政权的力量,再加上利禄之途的引诱和现实生活中榜样的力量,经学思想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经学的理念影响了汉赋作家对题材的选择,促成了赋家在作品中对定一尊、大一统观念和儒家仁政理想的极力阐发。思想家、文学批评家也总是以儒家经典为标准评论作家作品和各种文学现象。他们强调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汉代《诗经》学的发达促成了汉赋中的颂扬与讽谏两大功能。从文学艺术发展的历时性角度看,汉赋的颂美,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汉赋作品中所竭力铺陈刻画的宫殿建筑、山川物产、苑囿狩猎、歌舞饮宴以及其他汉人所创又常常与求仙结合在一起,在汉赋中有鲜明的体现。 在艺术上,道家思想对汉赋影响最大的是道家“道”的本体论。汉赋对大美的追求尽管深受经学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但是与道家道容万物的观点也密切相关。汉代赋家,正是从老庄的思想中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最佳表现形式,并赋予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以新的特质。他们还特别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充分展现其丰富的想象力。当然,汉赋作家笔下的以大为美,与道家文章中的表现、风格、精神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老庄的风格表现是虚,而汉赋是实。虚,让我们觉得飘渺;实,让我们觉得有生活气息。特别是庄子,生活在自己心灵的世界里;汉赋作家,则随时随地反映着自己身边的世界。《庄子》中的形象特征是异,而汉赋中的形象特征是奇。《庄子》给人的精神感受是出世,它把人带向了虚无飘渺的世界。而汉赋给人的精神感受是昂扬向上,它将人带回了现实的社会之中,即使是游仙的作品,其最终的结局也是回到人间。 任何文化的存在都离不开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我国古代的时空观念深刻地影响了汉赋的创作。时间的无限性观念,影响了汉赋作家对时光易逝所带来的生命焦虑和对生命的思考。《诗经》《庄子》《楚辞》尽管在思想倾向和艺术表现手段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它们当中故意打乱时间顺序以表情达意的做法对汉赋影响甚深。古代的空间意识直接影响了汉赋艺术特别是结构的空间变换。没有空间世界及其结构,便没有了汉赋,开展着的空间是汉赋一切表象形式的统率者。在汉赋的结构形式中,最常见的是对三维空间结构形式的展示,这对汉赋的叙事结构方式影响甚深。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汉大赋的空间世界与《诗经》《楚辞》以及先秦时期的其他作品中的空间世界有着一定的区别。前者重再现,后者重表现;前者重体物,后者重抒情;前者重外,而后者重内。也就是说,汉赋尤其是汉大赋,无论它如何夸张与铺饰,都没有离开大汉帝国现实的地理空间。汉赋中的具体事物正是处在赋文空间结构中,才呈现出含有特殊意味的事态与物态。汉赋的艺术张力存在于它的空间结构以及经其组合控制而塑造成为千奇百怪的事态与物态之中。 汉赋中涉及神仙鬼怪题材的作品非常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人对待神仙鬼怪的双重态度。为了论述的方便,我们在行文中将神与仙分为两个部分。之所以如此,是基于如下的考虑:汉人对神十分重视,但是在汉赋中以神为题材的作品却与时代的强弱等因素并不同步,而仙就不存在这种情况。 从汉赋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汉代社会多神(仙)融合的特征,这种融合具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其中之一就是汉代政治的大一统为汉赋作家笼络千神百怪于笔下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它是汉代文化大一统的雄阔宏大的态势在作品中的反映,展示了汉代文化造的一切文明,无一不是为了展示汉家功业和帝王的伟大,反映的是人对自然和世界的征服。就讽谏而言,我们认为,从汉赋发展的总的倾向看,从司马相如到扬雄再到班固与张衡,讽谏的意识在逐步加强。这种讽谏意识的加强,是时代和作家身份的变化这双重的原因造成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作家的身份由原来的文学侍从转变为具有深厚经学素养的政治家,作家创作的着眼点在发生变化,对社会和政治的反思也在加强。但是,文人虽然一向注重汉赋的讽谏作用,然而汉赋却常常“劝而不止”、“不免于劝”。尽管作家在极力尝试改变这种处境,但是批评的声音还是不绝于耳。汉赋作家的创作意图和这种意图的有效性之间、汉赋文辞与文义、颂美与谀辞之间存在的矛盾,是由以下的原因造成的:一是读者和作者对话语理解的差异。二是文士尴尬的地位和心境。三是汉赋的尚美倾向。 经学的发展演进在汉赋中也有明确的反映。汉赋的发展变化几乎与经学的发展变化同步,经学的发展演化也必然影响汉赋创作内容和风格的转变。这种影响体现在:一,创作意图由颂而讽的转变。二,在风格表现上由尚奇至典雅。三,理性精神的增加。 经学思维对汉赋的艺术表现影响深远。第一,经学的封闭式思维造成了汉赋创作中的模拟化倾向。第二,经学的政治性思维或意识形态式思维对汉赋创作中经世致用的观念影响甚深。第三,经学家对事件的解说方式影响了汉赋的叙述性结构。 当然,还有其他一些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相关的章节中加以详细的论述。 道家思想的发展在汉代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在汉赋中有着鲜明的体现。汉初奉行黄老之学。黄老思想,影响了贾谊的辞赋创作,其气化理论就渗透在他的《鵩鸟赋》中。司马迁的思想意识中也存在着黄老道家的思想因子。他在《悲士不遇赋》中,以“无造福先,无触祸始。委之自然,终归一矣”的处世态度来自我宽慰,这是黄老道家柔弱不争处世哲学的体现。和司马迁同时的董仲舒,其《士不遇赋》则让我们看到了黄老道家思想渐渐隐去的痕迹。 从西汉中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政治舞台上隐去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作为一种人生观念,道家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从扬雄的辞赋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力图调和儒与道的矛盾冲突,并进一步向道家淡泊沉静的精神追求靠拢,同时又加入了“玄”的因素。这与前期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东汉时代,道家思想继续影响着汉代士人。特别是在东汉中期以后,国运日颓,部分士人在社会生活中实践着道家洁身自好、傲视王侯的精神,继承和阐发着道家崇尚和追求自由的理想,钦慕隐逸,吟咏山泽,归心淡泊,以保持人格的独立和尊严。这种状况,在辞赋中有着鲜明的表现。为了摆脱世俗生活的纷扰,求得心灵上的宁静,一些作家对隐逸生活非常向往。张衡的《归田赋》就强烈表达了这种情怀。这种隐逸情怀,中那种气吞天地、囊括宇宙的恢宏气势和兼容并包的博大情怀。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汉人对待不同的神怪所具有不同的态度。从汉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汉人的至尊神从多元走向一元的特征。同时,汉赋中对祭祀活动的表现并没有随着社会的强弱而强弱,而是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性。神灵文化作为题材,在汉赋中所占的比重经历了由重而轻、由轻而消歇的过程,这一过程显然与汉代一直重视对神的祭祀是不一致的,它显示了汉代文学趣味和审美风尚的变化。 追求成仙长生在汉代是一场浩大的造神运动。这种造神运动既有历史的承传,又有现实的原因。它反映了人在面对死亡时所必然产生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恐惧以及试图超越生命的短暂和有限而归向永恒的强烈愿望。在普遍的席卷全国的造仙求仙的运动中,汉赋作家不可能不关注此一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也必然会成为汉赋作品的表现领域。值得注意的是,汉赋中仙话题材的出现几乎与帝王的求仙运动同步而行,而且汉赋作家在涉及这一题材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与封建帝王有着明显的差异。 借助游仙来表达对现实黑暗和动乱政治的不满以及对自由、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是汉代赋家较常使用的一种文学形式。游仙思想中所表现的自由快乐、幽静美丽的仙境与知识分子希望驰力骋才的情怀和民众渴望摆脱现实苦难的心理发生了共鸣。汉赋作家大量使用神仙传说,还表现了他们归隐的要求。汉赋作家在表达神仙思想时常常是儒、道、仙、隐融为一体。这种融合表现出汉代赋家特别是东汉中后期的作家已经真正找到了符合自己要求的人生道路。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