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共存与交融—论《喜福会》的多元文化性
【6h】

共存与交融—论《喜福会》的多元文化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Characterization

1.1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Mothers

1.2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Daughters

Chapter Two Subject Choices

2.1 Rewriting Chinese Customs and Chinese Folk Tales Creatively

2.2 The Introduction of Chinese Culture

2.2.1 Fengshui

2.2.2 The Five Elements

Chapter Three Narrative Strategy

3.1 Narrative Skill

3.2 Narrative Languag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展开▼

摘要

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族裔文学的一个分支在近二、三十年间展示了勃勃生机和魅力,汤婷婷、谭恩美等一大批作家把华裔文学推向了高潮。谭恩美(1952-)是美国华裔文学繁荣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是美国备受欢迎的畅销小说家。本论文讨论的是其代表作《喜福会》,这部小说自1989年的出版,就被评选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并保持了连续九个月,得到了众人的好评,也引起了评论界对谭恩美这位华裔作家的关注。
   作为第二代移民,身处中美文化的交叉点上,以切身的体会和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谭恩美在《喜福会》中真实地展现了华裔,特别是华裔女性的历史和生存现状。作品既表现了两代人、两种文化、两个民族的对立,又反映了大洋彼岸华人后代的美好企盼:跨越不同民族、文化和国家间的鸿沟,走出文化对峙的阴影,构建一个多元共存、和谐共处的美好世界。
   国内外学者对该小说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们认为《喜福会》写的是母女两代人所代表的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心路历程;不少评论家认为小说最后一章的中国之旅使美国女儿与中国母亲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和解,美国女儿在一定程度上认同了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还有一些学者从女权主义、精神分析以及殖民主义等方面解释产生小说母女冲突的原因;甚至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该小说之所以强烈吸引美国读者在于它适时满足了美国人渴望了解异域文化和风俗人情的猎奇心理,小说对中国人与中国文化的描写符合美国人的阅读期待。不难看出,大多数评论家都把关注点集中到母女关系与指责这部小说对西方主流读者的迎合上,却鲜有评论注意文本中中美文化共存与交流的迹象,更是很少有人将多元文化与小说联系在一起。在搜集并大量阅读评论文章的基础之上,笔者试图证实《喜福会》中包含着多元文化思想的一些特征。《喜福会》之所以有如此大的震撼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塑造了多元文化中形成的不同性格,以及人物性格在多元文化中的发展与变化,题材的选择与叙述策略也具有多元文化的冲击力,形成了文化交汇的景观。当今社会,全球化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彼此都能意识到自己与其他文化的差异,并且通过对话达到沟通与交流。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西方中心论已经在文化研究领域里遭到了越来越多的抨击,而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出现也使得多元文化成为了文化研究领域里的主流话语。事实上,正是多元文化才使得美国文化更加多彩更有活力,而谭恩美在小说中也表现了自己的前瞻性。因此,对《喜福会》进行多元文化性的研究能为对小说文本的解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并在当前全球化形势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共分五部分,除引言和结论外分为三章。
   第一章,《喜福会》人物性格刻画体现的多元文化性。小说中的女儿既受到承载中国文化的母亲的影响,又从小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既具有中国传统的女性规范和女性品行,在事业上也与男人并驾齐驱,具有中西融会的复合属性。而小说对母亲的人物塑造从反面体现了小说的多元文化性。小说颠覆了西方文化里华人女子是无助的牺牲品和男人的奴隶的一成不变的形象,通过对母亲们建立喜福会的描写,展示了华人女性在逆境中的乐观、向上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小说还展现了母亲们在指导女儿生活上的独立见解。
   第二章,《喜福会》题材选择上体现的多元文化特征。谭恩美在《喜福会》中描写的是从中国赴美的母亲和她们移居美国后生育的女儿的故事。作为美籍华人,她们亦中亦西。小说吸收中国丰富文化的滋养,引入了许多中国民间故事,并创造性地改写了中国风俗习惯。另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引入展现了东方文化的风采,风水与五行理论的运用使《喜福会》更具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中既有中国的典故、神话、传说,也有中国的风俗习惯,颠覆了纯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
   第三章,《喜福会》叙事策略上体现的多元文化性。小说的叙事策略是西方现代叙事技巧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结合。《喜福会》向读者展示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叙述形式--“讲古”,并在其中糅合了西方文学中的“多视角”,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叙述技巧。小说结构上大团圆的结局也体现了小说受到的中国文化重视和谐统一思想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表现了一种正确对待文化的态度,继承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吸收新文化。此外,小说的叙述语言也是既非标准英语又非标准汉语,而是包含两者的混合语言。通过这些叙述技巧,中西文化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喜福会》的成功意味着美国华裔文学经历了重大转折,美国华裔作家的成功更多的是凭借其作品的主旨和内容,他们作品中丰富多彩的主题与写作风格已经超出了肤色、性别、阶级的界限,是融会中西的、复合的、具有华裔文学特色的文学新范式,体现了多元文化性。那些已经在美国定居的华人及其后代由于其身份、家庭、社会、文化、政治等环境的特殊性,一方面对中国文化有极大的依恋,另一方面有表现出对西方文化的亲和与对东方文化的疏离。因而,在他们身上常表现为两种文化、两种观念的对立。然而,在全球化时期已经到来的今天,身处中美文化交叉点的华人后代,常抱有能融入美国主流文化,又能保持自己族裔文化传统的期盼--创造一个多元文化共存与交融的和谐大家庭。这种对于中美文化之间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消解就是认为东西方文化之间并没有好坏或强弱之分,就是肯定每种文化都有其精华和糟粕,没有哪种文化具有终极的普遍意义。在对自我与他者的差异对比中,知已知彼,以一种开放的态度站在超越东西方文化各自局限的高度,把握不同文化的本质,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融合人类社会生活的共性,才能让文化与社会、时代发展相吻合。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