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坚守与蜕变——论东北作家群的分化、衰微
【6h】

坚守与蜕变——论东北作家群的分化、衰微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第一章 执着追随与艰难过渡——抗战后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命运之一

第二章 无奈消隐与主动调整——抗战后东北作家群的文学命运之二

第一节 徘徊于主流边缘的无奈消隐

第二节 体制外场域中的主动改变

第三章 语境与心态——东北作家群创作分化的原因探究

第一节 知识分子自身对政治理想的执着

第二节 特殊政治语境中群体审美观念的压力

第三节 特定社会地域中文学气候的作用力

结语

一.历史突围中艰难蜕变的多重思维

二.艺术自由与政治价值的共存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按照常理,在抗战时期由于相似的创作倾向聚集起来,带有浓厚的流亡色彩,秉持爱国救亡基调和民族国家叙事的东北作家群体,应该适应新政权建立后的社会环境,发展更加顺利。事实却相反,东北作家群的文学生命很快衰微。本论文试图对东北作家群的衰退与分化,尤其是对萧军、端木蕻良、李辉英这三个有代表性的作家的思想精神状态做出考察,通过揭示1949年前后三人的生存状况、个体思想与文学创作追求的调整,以及当时社会政权与文学机制构建的环境来立体地多层面地考察文人的追求与抉择。其价值在于探讨为何东北作家这个“群”在流亡背景下可以存在,而处于“国家”这个更大的“群”空间反而衰微、分化。这一时期东北作家群经历何种抉择,完成怎样蜕变都值得关注。
   本文主体有三章构成,第一章考察继续追随中国共产党政权,留守大陆的东北作家群成员的境遇。在舒群、白朗、骆宾基等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积极实现改造自我,转变文学观的同时,个人意识强烈的萧军遭遇了毛泽东集体主义文艺思想。萧军在延安以及东北解放区时期,面临“驯服”和打压的种种挫折,表现出坚定文学追求和爱国思想,论文以此来探讨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第二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考察自由主义文人端木蕻良在建国前后的生活、心理和创作轨迹上的演变,当政治理想与文学理想无法调和之际,作家试图靠拢主流的尝试,内心的纠结思量,最终的无奈消隐都反映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的命运。第二部分主要考察置身于不同的政治与文学场域里,孙陵和李辉英文学观的主动改变。第三章主要探讨东北作家群分化衰退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以萧军和孙陵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自身政治理想和信仰的执着,尽管受到无数的误解和打击,依旧不改初心。一是以端木蕻良和骆宾基、舒群、白朗等为代表的作家,在特殊政治语境中备受群体审美观念的压力,或者停笔,或者改变。还有李辉英这类作家,面临特定社会地域中文学气候的作用力时,为了生计,也因为怀有灵活的文学观而及时融入当地,并且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1949年前后东北作家群这种自觉或是不自觉的群体的分化、消退也反映和参与了中国文学转型时期面貌的构建。我们希望能从文学史的角度更合理地看待时代场域的压力与知识分子自身坚守文学传统的辩证关系,探讨小的文学场域面临大的文学场域变化时发生的碰撞及解决对策。也再次审视文人作家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制之间的关系,既关注文学转型中思想史的大环境与具体的文学环境,以及更具体的文学思维方式、个人生活的复杂关系,也注重整个中国文学现代化过程中文学反思的问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