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学师生非正式交往的调查分析与优化研究
【6h】

小学师生非正式交往的调查分析与优化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相关概念辨析

(一)交往

(二)师生交往

(三)师生正式交往与非正式交往

二、小学师生非正式交往的理论基础

(一)哲学基础——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

(二)社会学基础——社会互动理论

(三)心理学基础——依恋理论和动机理论

三、小学师生非正式交往的教育意蕴

(一)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

(三)有助于促进教师发展

四、小学师生非正式交往教育意蕴的实证分析

(一)当前师生关系总体状况

(二)当前师生非正式交往状况

(三)小学教师对师生非正式交往评价与分析

五、优化小学师生非正式交往的策略研究

(一)不断学习与反思,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二)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学生提高交往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校的组织引导规范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展开▼

摘要

师生之间的交往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其活动范围不应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交往上,还应该包含课堂教学之外的交流与互动。根据师生交往发生的空间和内容可将其分为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两类。师生正式交往是在课堂范围内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展开的师生交往,这一交往形式一直都受到大家的关注。而存在于正式教学工作之外的非正式交往常常被一些教师忽视。因此,加强对师生非正式交往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对于相关理论的丰富和实践的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论方面,笔者首先对“交往”“师生交往”“师生正式交往和非正式交往”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从哲学(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社会学(社会互动理论)和心理学(依恋理论和动机理论)三大领域寻求理论基础和依据;笔者通过阅读、分析以往学者和一线教师研究师生非正式交往的文献资料,结合笔者自身在小学见习、实习的经验发现虽然在非正式交往中存在交往过密等不恰当交往引发的不良现象,但绝大多数的小学教师对师生非正式交往的价值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由此,笔者提取出了小学师生非正式交往的教育意蕴,即有助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提高。
  实证调查方面,笔者利用在济宁XX小学实习的机会通过问卷调查(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半结构性访谈、参与性观察等手段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在论文中较为系统地呈现了当前师生关系总体状况和师生非正式交往的状况;并将小学教师对非正式交往的评价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客观地呈现出来。调查显示,当前小学师生关系整体上较为和谐,但依然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现象;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教师对自己关心集中在学习上,缺乏对学生成长的全面关注;教师和学生对非正式交往的重要性认知上有所不同,在交往的动机强度上存在较大差异;超过八成的教师和超过九成的学生在非正式交往的情感体验上都较为愉悦;同时存在非正式交往的频率较低,交往对象较为集中,交往内容范围较为狭隘,交往的方式和途径不够丰富多样等不甚乐观的现象。
  论文最后,笔者在阅读、思考现有文献,总结、分析手中所得资料的基础上,从教师、学生、学校三方面提出了优化小学师生非正式交往的策略。在小学师生非正式交往中,教师发挥着主导作用,因此笔者从改变交往观念,全面关心学生;牢记教育使命,抓住交往时机;丰富师生非正式交往的内容;拓宽师生非正式交往的途径四方面向广大教师群体提出了建议。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的特点,笔者从提高交往意识,发展交往能力两方面提出了优化策略。同时,笔者认为学校在优化非正式交往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组织、引导、规范功能,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民主平等的组织氛围,还应该将学生纳入到教师评价的主体当中去,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融洽程度也成为教师评价的标准之一。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