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清初山东进士研究
【6h】

清初山东进士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论文框架结构、研究方法、创新点

第一章 清兵入关与开科取士

第一节 清兵入关后的北方政局

第二节 屡开科举以笼络汉族士人

第二章 清初山东进士概况

第一节 清初山东进士数量

第二节 清初山东进士的地域分布

第三节 清初山东进士的出身与家族背景

第三章 清初山东进士数量激增的原因

第一节 清廷对北方汉族士人的特殊政策

第二节 南方战乱提供的历史机遇

第三节 明代以来山东地方和家族教育的繁盛

第四章 清初山东进士的政治走向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清初山东进士的仕途分析

第二节 清初政局与山东进士的政治命运

第三节 科举世家的产生

第四节 对文教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中国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成于唐、备于宋、明清最为兴盛。科举制度自创立到被废除历时1300余年,与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的发展变化,都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且由科举考试产生的进士构成了各级官员队伍中的基干和主体。因此,有关科举制度的研究越来越成为历史学、教育学、社会科学等诸多学科的学者们所关注的热点之一。目前关于清代科举、清代进士的研究,成果相当显著。但是学界对清代进士的研究尚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不仅着力点主要在江苏、浙江等地,而且尚没有对清代山东进士作分期研究。本文即力求对清初山东进士进行初步探讨。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齐鲁文化就产生在这片土地上。作为孔子的故里、儒学的发源地,山东人自古就有重视文化、注重教育的优良传统,求学之风甚为浓厚,因而尤为适应这种应试教育制度—科举制度。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深知仅凭占全国人口少数的满族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对全国的统治的。所以必须采取一些政策来拉拢汉族人士从而壮大自身的力量,科举制度几乎算是所有的政策中最为见效的了。清兵入关后,山东出现了“山东的投降”的局面,这种局面的出现加之清廷屡开科举的措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士子们的仇满、反满的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对满清政权的认同感,促使他们更快地投入到科举中来。清初(1644—1683)这40年的时间里共开科15次,录取山东进士590余人。通过整理明清历朝山东进士的数量,并计算出其占全国进士的比例,最后绘制成图。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看出清初山东进士数量占全国的比例达到明清两朝的最高峰。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清廷对北方汉族士人的特殊政策;南方战乱提供的历史机遇;明代以来山东地方和家族教育的繁盛等。然而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交通便利程度、社会风气等因素的影响又导致了进士地区分布的不平衡性,主要集中于鲁西大运河沿岸和鲁中东地区。为了清晰地分析清初山东进士的仕途,本文将清初山东进士的籍贯、名次、初授官职、最高官职及中举时间逐一列出,绘制成表,就总体而言,清初山东进士群体的仕途相对来说还是较为平稳的。任何一种现象的出现都或多或少地对社会产生影响,清初山东进士大量涌现对当时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科举世家的产生和对文教及社会风气的影响等方面。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