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理工科大学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困境与对策
【6h】

理工科大学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困境与对策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第一章绪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选题背景

1.1.2研究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概念解析

1.2.2关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关系的研究

1.2.3我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研究状况

1.3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点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3.3创新点

第二章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确证

2.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1.1科学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1.2人文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2.2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历史发展

2.2.1原始的交融

2.2.2近代的分离

2.2.3现代的重新统一

2.3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统一的可能性

2.3.1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共性

2.3.2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互补性

2.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

2.4.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通性

2.4.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补性

2.5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动因

第三章理工科大学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进路与困境

3.1理工科大学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3.1.1创新思维培养的需要

3.1.2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3.2理工科大学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进路

3.2.1融合的观念正逐步形成

3.2.2学科体系已体现出融合趋势

3.2.3人文课程总份量有较大的增加

3.3理工科大学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困境

3.3.1人文教育科学化

3.3.2人文教育缺场

3.3.3科学教育中科学精神的缺失

3.3.4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

第四章理工科大学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困境之根源

4.1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

4.1.1文理分科

4.1.2重理轻文

4.1.3应试教育

4.2教育观念的模糊认识

4.2.1对人文教育的模糊认识

4.2.2在科学教育的理念上还存在许多误区

4.2.3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观念上存在误区

4.3现行的专业和课程结构不尽合理

4.3.1课程设置过分专业化

4.3.2课程内容过分单一化

4.4社会环境的影响

4.5教师素质状况

4.6忽视哲学教育在融合中的作用

第五章理工科大学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对策研究

5.1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原则

5.1.1基础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5.1.2强化综合性和优化系统性的原则

5.1.3增强实用性兼顾实践性原则

5.1.4显性与隐性并重的原则

5.2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途径和方法

5.2.1重建大学教育理念

5.2.2提升理工科大学人文教育地位

5.2.3完善教学体系

5.2.4挖掘科学精神内化人文知识

5.2.5提高教师素质

5.2.6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5.2.7加强科技哲学教育

第六章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展开▼

摘要

STS领域的中心任务是诠释科学技术的社会过程,显示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走向交融整合的趋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研究是STS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将两者融合已成为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受学科性质的影响,我国理工科大学过分强调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知识层面的培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培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严重分离,致使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当代社会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二章从教育赖以存在的基础——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出发,阐述其共性与互补性,论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相通性与互补性,进而确证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第三章重点分析了理工科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是:人文教育缺场、科学教育中忽视科学的人文意义和科学价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等。第四章从教育体制、课程结构、教师素质、忽视哲学教育等方面深刻剖析理工科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困境之根源。第五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原则,以及促进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途径与方法。第六章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确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基础上,科学辨析了理工科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困境之根源;研究探索了理工科大学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原则以及促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途径与方法。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