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庄子超道德善恶观研究
【6h】

庄子超道德善恶观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封面

声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导论

1.选题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3.《庄子》内外杂篇与庄子思想统一性问题

4.超道德善恶观基本概念

第1章 庄子超道德善恶观的背景

1.1庄子善恶观的时代背景

1.1.1春秋战国的政治动荡

1.1.2春秋战国的经济发展

1.1.3春秋战国的文化争鸣

1.2庄子善恶观的思想背景

1.2.1老子伦理思想的影响

1.2.2杨朱“贵我”思想的影响

第2章 庄子超道德善恶观的理论依据

2.1 道通为一——“道论”作为庄子善恶观的理论基础

2.1.1庄子哲学本体论中的“道”

2.1.2“道论”作为伦理学意义上本体论的依据

2.2 万物齐一——庄子超道德善恶观的认识论

2.2.1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2.2.2庄子“齐物论”及其特征

第3章 庄子超道德善恶观善恶观的内涵

3.1 庄子超道德善恶观的本质——生命的逍遥无待

3.1.1 德与命——个体生命先在于社会道德

3.1.2破解生命的束缚

3.1.3逍遥于天地之间

3.2 大善不善——庄子善恶观的特征

3.2.1大仁不仁

3.2.2至仁无亲

3.2.3庄子的”性超善恶”

3.3 庄子超道德善恶观的最终归属——理想人格

3.3.1庄子的理想人格——真人、至人、神人、圣人

3.3.2庄子理想人格与天地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展开▼

摘要

本文从超道德价值视角,深入揭示庄子伦理学中,超越善恶观念的主线,提出庄子的善恶观是基于对道德价值的超越,体现个体生命的价值。
  超道德价值发端于对人与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称为超道德价值。超道德价值是将个人与宇宙联系在一起。个人与社会是道德价值,而天与人的理论属于超道德价值。
  第一章,首先是庄子善恶观的背景与起源。庄子善恶观的形成主要从两个方面阐释:首先从当时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阐释庄子善恶观发展的时代土壤。其次庄子学派的善恶观受到老子及其他道家人物的深刻影响。
  第二章论述的是庄子超道德性善恶观中的理论依据。庄子善恶观的理论基础——“道”作为伦理思想的本体论依据。庄子的善恶观以“与道合一”作为终极价值追求,“道”作为本体论依据,将个人与宇宙联系在一起,超越于社会价值之上,具有超道德价值。庄子齐物论的“善恶齐一”体现了超道德性善恶观的方法论的认识方法。庄子的“齐物论”是要泯除善恶二者的对立,使之相同为一。
  第三章论述的是庄子超道德性善恶观的内涵。首先,庄子“逍遥游”体现了善恶观的本质,即以自由生命为超道德价值追求,先在于道德价值。其次,庄子善恶观的特征即是“大善不善”,庄子的善恶观不标榜“善”作为社会道德规范,真正的“大善”、“至善”蕴含在“道”本身,庄子在超道德价值层面提出“大仁不仁”、“至孝无亲”是对世俗意义上的孝亲思想的超越。最后,庄子理想人格的归宿是天地境界超越善恶,庄子的理想人格是超越善恶道德价值的,是具有超道德价值的“天地境界”。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