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后现代高校课程评估体系研究——以人文社科类课程群评估为例
【6h】

后现代高校课程评估体系研究——以人文社科类课程群评估为例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一.研究视角的选择

二.研究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的基本现状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研究工具

第一章后现代课程评估理论概述

一.课程评估的界定

二.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

1人性观:交往、理解人性,形成一种主体间人性观。

2知识观:动态建构性的知识观

3课程观

4师生观

第二章现行高校课程评估的现状及弊端

一.高校课程评估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需要的角度

二.现行高校课程评估的弊端

1.高校课程评估方法重视量化评价,忽视质性评价

2.高校课程评估指标和标准过于统一,忽视了不同专业课程的差异性

3.高校课程评估主体主要是评估专家、高校院系领导及任课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需要

第三章后现代高校课程评估的价值取向

一.价值的要素及价值评价

1.价值的界定

2.价值客体的功能

3.价值主体(双重价值主体):社会和学生个人

4.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之间的特定关系

5.价值标准及评价标准

二.价值客体的根本属性——课程的文化属性

1.文化的含义

2.课程的文化属性

第四章后现代高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专家教师调查问卷中指标体系的确定依据和原则

二.筛选指标的方法

三.指标权重的确定——优序图法

四.显著性差异分析结果

第五章结语:建议及研究不足

一.建议

二.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后记

展开▼

摘要

评估的本质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课程评估就是进行课程价值判断的过程和活动。本文从价值哲学角度分析认为,课程的价值主体是社会和学生,即课程具有双重价值主体。课程评估就是对课程进行是否满足主体需要的价值判断,因此,其评估指标体系必须包括社会和学生的双重价值需要。本文通过调查发现,现代科学主义范式下的高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存在着许多弊端。在批判科学主义范式的基础上,借鉴后现代主义范式提倡一种动态发展的、主体多元的评估观,形成了在高校课程评价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发展的课程评估观。 科学合理的高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为高校课程建设和改革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取向,因而,成为高校课程问题的核心。本论文以后现代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价值哲学为基础,从课程的文化属性的视角,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构建了既能满足社会需要又能满足学生需要的高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笔者考虑到高校课程评估过程中的文理差异以及受研究时间所限,仅以人文社科类课程群为例,研究和构建了高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同时,在构建后现代范式下的高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过程中,指标体系的确定是在对高校学生和专家教师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析的统计方法获得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然后运用优序图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因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