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
【6h】

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论

第一章古代文学教育的历史钩沉

第一节文学教育的历史溯源

第二节文学教育的历史流变

第三节文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第二章近现代文学教育的沉重命题

第一节中西交汇的文学教育

第二节文学教育的沉重命题

第三节被遮蔽的文学教育

第三章当代文学教育的现状审视

第一节文学教育的泛政治化

第二节文学教育的多元探索

第三节文学教育的当下解构

第四章文学教育的历史反思与检省

第一节文学教育的历史反思

第二节文学教育的功能异化

第三节文学教育的本体回归

第五章精神价值:文学教育的核心取向

第一节精神生存:人类生存的意义根柢

第二节精神价值:文学教育的核心取向

第三节体验与对话:精神价值生成的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展开▼

摘要

文学教育历来为人们所重视,但对文学教育作用的认识却有失偏颇,特别是在中国以儒家学说为正统思想统摄下,对文学教育的认识更多的则是从政治伦理出发,关注文学的道德教育和致世功用,从而缺失了对文学教育作用的全面认识。在本文中,本着以史为鉴的基本思路,通过对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的回溯及价值反思,试图促进文学教育回复到文学本体上来,在发挥文学道德教育、社会功用的同时,确立起文学教育精神价值的当代导向。 在第一、二、三章中,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文学教育的历史演进。虽然文学的教育作用在具体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甚至在当下遭遇解构的危机,但从总体上说,文学教育作用所显现的、或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注重实用的思想倾向。一方面,文学教育肩负着道德教育的使命,并一直延续着,直到当代这一使命被高度意识形态化,成为政治思想教育的载体。另一方面,文学的教育作用又往往注重经世之用,作为治理国家、实施政治统治的途径,而这一作用在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之时得到进一步强化,担当起救国重任。同时,文学教育还体现出工具情结,把文学教育当着一种工具教育,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手段,甚至成为政治斗争和对敌斗争的重要武器。 在第四章中,主要是对中国文学教育注重实用思想进行反思与检视。本文认为,在中国传统文论中,“道”与“文”始终胶合在一起,并以“诗言志”为发端最终确立起“文以载道”的理论命题,基本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主导话语,这一文论传统对文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再者,由于文学教育受认识论、反映论的影响,在文学教育中还存在认识理性的取向,从而导致中国文学教育注重道德教育和社会功用的基本走向。在这种观念导引下,对文学教育价值的认识出现了偏差,致使文学教育成为偏离文学的教育,成为以文学为手段的教育。因此,文学教育应当回到文学本体上来,回到接受主体上来,才能全面发挥文学的教育作用。与此同时,在反思中也注意到作为中国文化传统思想渊源之一的道家学说对文学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道家是处于非官方、体制外的学说,虽从未取得主流地位,但它却始终在民间、在中国文化血脉中绵延着、显现着。道家追求素朴无为的本真生存、物我齐一的生态情怀以及心灵自由的精神境界,或许对进一步认识文学教育具有更多的启示。 在第五章中,试图以人的精神性生存为起点,回到文学的精神立场,认为文学教育的当代导向应是其精神价值,发挥文学对人的精神建构作用。当然,本文也认为文学的实用价值存在有其一定的合理性,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社会功用等是文学教育的一些方面,过去发挥了这种作用,将来文学还将发挥这种作用,但这不是文学教育的全部。文学教育还具有培育情感、陶养性灵、塑造人格以及提升人生境界等价值。文学作为人的精神生存的一种表征,文学教育必然会为人类精神性存在提供一个场域。从精神层面上确立文学教育的当代导向既是文学的使命和归宿,同时也是时代的急切呼唤。在人类遭遇精神危机的当下,文学教育向人的精神层面回归显得尤为重要。回到文学教育的精神立场,才能更好地切近文学的本源,担当起人类的精神救赎和精神构建的使命,为人类精神性生存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