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转变的反思
【6h】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转变的反思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前言

声明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转变的几种倾向

(一)学习方式转变的几种总体倾向

(二)学习方式转变的几种具体表现

二、学习方式转变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反思

(一)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二)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三)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四)建构主义的情境观

三、学习方式分类及其序列的思考

(一)机械接受学习

(二)意义接受学习

(三)发现学习

(四)研究型学习

四、学习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一)教师教育思想

(二)教育教学情境

(三)教育资源条件

(四)教育内容性质

(五)学生年龄特征

(六)学生个别差异

五、学习方式转变的保障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保障

(二)教师教学水平的保障

(三)教育评价体制的保障

(四)社会文化的保障

六、学习方式转变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

(一)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二)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的关系

(三)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四)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

(五)动手学习与动脑学习的关系

(六)教学注重“过程”与注重“结果”的关系

(七)培养创新能力与掌握基础知识的关系

(八)弥补劣势与保持优势的关系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

摘要

2001年以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各地普遍推开,而与其紧密配套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方式较多地引入课堂,学生的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但在课程改革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学习方式转变的“极端化”、“泛滥化”、“形式化”倾向,具体表现为自主学习的“自由化”、合作学习的“随意化”和探究学习的“两极化”。论文首先透过上述现象对本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和情境观进行了理性的反思;接着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性和创新性的水平,将学习方式分为机械接受学习、意义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学科渗透的研究性学习)和研究型学习四种类型,并认为就整体的学习方式转变而言,需要遵循量的演进序列;论文进一步指出学习方式的转变受制约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情境、教育条件、教育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别差异,而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策略式教学水平的提高、教育评价体制和社会文化的变革是学习方式转变的根本保障。最后,论文强调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时,必须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教学生成与教学预设、探究学习与接受学习、动手学习与动脑学习、注重过程与注重结果、培养能力与掌握知识、弥补劣势与保持优势等方面的关系。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