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我国中小学校长交流机制研究
【6h】

我国中小学校长交流机制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一、导言

(一)研究缘起

(二)校长交流的理论基础

1.情境认知理论

2.管理心理学理论--“鲶鱼效应”

3.组织生命周期理论

4.弱势补偿原则

(三)校长交流的政策梳理

(四)相关研究述评

1.制度保障层面

2.物质保障层面

3.对现有研究的简评

(五)相关概念界定

(六)研究方法

1.收集资料的方法

2.分析资料的方法

(七)研究价值

1.现实意义

2.理论意义

3.政策意义

二、校长交流机制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目的与预设

1.研究目的

2.研究预设

(二)问卷的编制和施测

1.问卷编制说明

2.问卷的试测

3.问卷的正式施测

(三)问卷分析

三、当前校长交流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一)校长交流的主要问题

1.治标不治本,形式重于实质

2.管理理念不连续,形式重于内涵

3.短期效益当道,道德面临困境

4.动员难度大,交流阻力大于动力

(二)校长交流现存问题的归因分析

1 正式制度方面的归因

2 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归因

四、建立和完善校长交流机制的思考

(一)建立校长良性交流机制的途径:通过制度变迁建立有效机制

1.制度创新

2.制度改良

(二)完善中小学校长交流机制的建议

1.交流范围

2.对交流进行管理的责任主体

3.交流对象与交流年限

4.交流方式

5.相关配套机制

6.学校的标准化建设

结语

附件:校长交流调查机制问卷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随着中国对教育投入的逐年加大,中国城乡办学的硬件条件总体上逐步得到改善,教育资源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也逐步被纳入政策视野。作为学校领导者的校长,他们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时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关于校长交流的政策在与跟教师政策相关的政策相比较时并不太多,相对而言其在研究视野中也是“冰点”,相关的著述也是凤毛麟角,一鳞半爪,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因此,如何从学术的角度对校长交流这个问题进行阐释并给出学理化的建议,就成为本文的出发点。本文是以基础教育的均衡优质发展为逻辑起点,以校长流动为研究内容,以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分析为研究主线而展开的学术性探讨,通过对校长交流的文献的梳理、分析和归纳,从而确定本研究的核心内容为校长交流机制。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问卷调查、逻辑分析三种形式的研究,旨在从理论、数据和现象三个层面说明中国目前校长交流的情况。其中问卷调查部分主要以中小学校长对调查对象,了解这项政策参与主体对交流的看法和期盼。因为任何制度的出台以及制度在执行时形成的相关运行机制的背后都都有非制度性的因素在起作用,所以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之上,对于问题背后的原因本文从规约校长交流的正式制度因素与非正式制度因素方面进行剖析。当前中国校长交流的实践多借鉴于干部交流的经验,校长交流的学术研究多借鉴于教师交流的研究成果,还缺乏相对统一的运行机制作为制度保障。针对这一情况,本文认为以包含制度创新和制度改良的制度变迁为途径,尝试从交流范围、责任主体、交流对象、交流方式等方面出发,建立一套相对完备的交流机制以保障校长交流的实施和交流目的的达成。

著录项

  • 作者

    张智灏;

  •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
  • 学科 教育经济与管理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程振响;
  • 年度 2012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G637.1;
  • 关键词

    基础教育; 学校管理; 校长行为; 交流机制;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