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社会建构视角下的“差生”问题研究
【6h】

社会建构视角下的“差生”问题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社会现实背景

(二)个人的经历

二、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差生

(二)社会建构

四、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二)国内相关研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理论背景——社会建构理论

(二)主要研究方法:参与式观察法

六、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二)研究现场的进入与研究经过

(三)研究反思

第二章 外部制度环境对“差生”的建构:建国以来学生评价标准的历史演变与规律

一、建国初期:强调思想政治素质,又红又专

(一)教育方针的提出

(二)学生评价标准的实施

(三)学生身份建构的价值取向:“红”字当头

二、文革时期:无产阶级政治挂帅

(一)教育方针的提出

(二)学生评价标准的实施

(三)学生身份建构的价值取向:崇尚革命精神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让位,学习成绩成为主要评价指标

(一)教育方针的提出

(二)学生评价标准的实施

(三)学生身份建构的价值取向:理性效率与规训控制

第三章 学校生活中“差生”的建构

一、教师对“差生”的建构

(一)教师的“差生”观

(二)师生互动中“差生”的建构

二、同辈对“差生”的建构:标准异于教师,以品德为导向

三、家庭对“差生”的建构:学校标准的延伸

第四章 “差生”的自我身份建构:与主流评价标准的冲突

一、反对单一的学生评价标准——“学校里没有差生”

二、质疑繁琐的学校规训制度——“不合理的纪律就不用遵守”

三、积极的代偿性自我认同——“我是一个挺不错的学生”

第五章 反思与建议

一、重新认识“差生”:“差生”不差

二、人文关怀,积极建构

(一)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建构

(二)家长对学生的体谅

(三)同辈群体的支持

(四)“差生”的自我积极建构与反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素质教育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与此同时,数量庞大的学生被划入“差生”行列,“差生”问题在当前学校教育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广受关注的普遍现象。“差生”问题不仅让学校和教师感到头疼和无奈,更让家长和学生的身心饱受折磨,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与反思。大多数研究者、一线教师对“差生”问题的研究是从本质主义视角出发,探究“差生”群体的类型、特点、行为表现、成因、转化策略等,力图把握“差生”问题背后的客观规律。由于这些研究成果缺乏对“差生”生成复杂性、动态性、差异性的全面认识,所以这些成果不仅难以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而且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错误认识。
  本研究基于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以X中学一个班级为研究个案,试图全方位展示社会制度背景、学校制度、同辈群体、家庭以及学生自身等因素在“差生”建构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在研究过程中,笔者深入学校田野,运用参与式观察、访谈、田野笔记等方法来收集资料。尤其是通过对学生案例的描述和分析呈现出这些学生的内部心理世界,让外界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他们。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源起、研究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研究设计以及研究过程。第二部分全面分析了外部制度环境对学生身份建构的影响以及“差生”泛化问题,尤其通过揭示不同时期学生身份的指称取向来表明“差生”概念的建构性与动态性。第三部分则主要从微观层面入手,探究了教师的学生观以及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座位排列、课堂提问方式、课堂语言、学校规范以及奖惩制度)对学生的建构。第四部分重点研究了“差生”的学校生活细节以及自我身份认同,揭示其自我建构的特点与问题。第五部分是反思与建议。针对“差生”建构生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重新认识“差生”,对其人文关怀、积极建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