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策略及指导研究
【6h】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策略及指导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一、背景与缘由

(一)信息饱和与思维可视化的需求

(二)学生语文生活的养料

(三)实践教育经验的困惑

二、意义与价值

(一)理论意义与价值

(二)实践意义与价值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作者、机构和关键词共现情况

(二)概念界定研究

(三)学习指导研究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PISA阅读素养框架

(二)语文学习心理学

(三)媒介素养教育学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与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概述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界定

(一)文本的概念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与类型

(一)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类型

三、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框架雏形

(二)学习目标模型探索

第二章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现状

(一)问卷调查

(二)习题评测

(三)访谈设计

二、调查结果

(一)文本认知尚不明晰,情感关注内容

(二)课内学习资源有限,学习形式有限

(三)定位提取把握较好,表达条理不足

三、现状小结

(一)反思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学习困难

(二)关注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学习差异

第三章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策略

一、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的元认知策略

(一)自我计划

(二)自我监控

(三)自我评估

二、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的认知策略

(一)近用与撷取

(二)理解与分析

(三)评价与应用

第四章 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学习指导

一、学习资源的开发

(一)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开发主体

(二)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开发情境

二、学习指导的途径

(一)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专题式突破

(二)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跨领域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展开▼

摘要

“非连续性文本”概念于2000年伴随国际学生评测项目(Program for In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简称PISA)开始进入阅读教育视野。2009年PISA进驻中国后,国内逐步对非连续性文本着手研究。至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首次落实关照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学习,中国语文教育界开始思考非连续性文本的学习旨趣和指导要点。
  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新”非在文本范式的创新,而在于理念范畴的拓展,它预设着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文本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文体,而是基于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必要素材。
  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绪论运用Citespace知识可视化工具和GeoQ地理可视化工具对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相关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和质性解读,并介绍主要研究思路。第一章至第四章正式展开研究成果的阐述。
  首先,围绕为何区分“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第一章对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的界定背景进行简明的梳理回顾,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两种文本,对非连续性文本进行界定,并针对当前非连续性文本概念理解误区,从三种分类维度分别对非连续性文本的范畴展开探讨。随后,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学习目标模型和框架是下文的重要骨架。
  其次,第二章详细介绍研究现状的调查方法以及基于问卷、访谈和评测分析得出的调查结果,在此基础上,运用PISA2018阅读框架、学习心理学和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尝试从学习策略和学习指导两个方面,对结果中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建议。
  最后,总结研究结论,反思研究的不足与遗憾之处,并对小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未来研究发展作出展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