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讼戏剧《李尔王》电影改编的本土化特色
【6h】

讼戏剧《李尔王》电影改编的本土化特色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Cont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LOCALIZATION OF KING LEAR CINEMATIC ADAPTATION IN JAPAN

1.1 National Aesthetic Tradition Penetration

1.2 National Spirit Fusion

1.3 National Mentality Reflection

Chapter Two LOCALFEATURES OF KING LEAR CINEMATIC ADAPTATION IN BRITAIN

2.1 Inheritance of British Theatre Tradition

2.2 Nostalgia for the Past

2.3 National Spirit Embodiment

Chapter Three COMPARISION OF LOCALIZATION IN JAPAN AND BRITMN

3.1 Different Methods of KL Localization

3.2 Effects of Cinematic KL Localization

3.3 Inspirations for Localization of KL Film Adaptation

CONCLUSION

Works Cited

APPENDIX

展开▼

摘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李尔王》再次受到关注,成为莎剧作品电影改编领域中备受关注的作品之一。国外研究主要表现为对某一导演改编的具体电影形式和主题所作的单一性研究或对一部或几部剧作中具体改编手法和主题的解读,至今尚没有人从本土化角度探讨《李尔王》在英国本土和国外的改编情况进行分析。相对于国际潮流,国内对莎剧电影改编研究也明显落后。本文在戏剧研究跨文化跨媒介从本土化视角出发,结合电影改编理论,通过文本细读和对比法以日本导演黑泽明的《乱》(1985年)和英国导演特拉维·拿恩的《李尔王》(2008年)的两部电影作品为例,探讨《李尔王》在国内和国外的本土化方式的异同以及本土化改编的现实意义。
   本文尝试从三个章节来论述戏剧《李尔王》如何在电影改编中实现本土化,并讨论本土化改编效果和启示。第一章集中探讨导演黑泽明据《李尔王》改编的《乱》在日本的本土化方式和特色。《乱》是公认的莎剧跨文化跨媒体改编最成功的版本之一,荣获多项国际大奖。影片中导演黑泽明运用移植等基本改编方法,并融入日本民族美学、民族精神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实现了西方经典作品的日本本土化化改编。第二章主要探讨该剧在英国本土如何实现本土化改编,具体分析片中本土化元素。英国导演特拉维·拿恩以忠实的改编策略从继承英国悠久的戏剧传统,怀旧以往和体现民族精神三个方面入手,将影片本土化。第三章旨在对两部影片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二者的改编方法差异,本土化改编效果和本土化改编带来的启示。二者分别采用了移植变异和忠实的改编方法,形成不同的本土化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效果。《乱》虽荣获国际大奖在海外备受肯定,但导演在作品中揭露的日本民族弱点使得该作品在国内反响平平,相比之下,特拉维·拿恩的《李尔王》则符合英国大众口味,在国内颇受好评。每一次电影改编都意味着再创造,同一戏剧由于不同的本土化改编策略会产生巨大的差异,这使得导演要根据观众的审美心理和具体的文化语境选择相应的本土化策略才能赢得票房和口碑。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