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建筑通感研究——一种建筑创造性思维的提出与建构
【6h】

建筑通感研究——一种建筑创造性思维的提出与建构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绪论

0.1 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对象的确立

0.1.1 问题提出的背景

0.1.2 研究对象的确立

0.1.3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向

0.2 相关概念解读与研究展开方式

0.2.1 相关概念解读

0.2.2 研究展开的方式

0.3 研究现状及评述

0.3.1 国外的通感研究现状

0.3.2 国内的通感研究现状

0.3.3 建筑通感的相关研究概况

0.3.4 研究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0.4 创新点、难点、未尽事宜

0.4.1 论文的创新点

0.4.2 论文的难点

0.4.3 论文的未尽事宜

0.5 研究目的和意义

0.5.2 研究意义

0.6 研究方法

0.7 研究框架

第一章 通感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创造性活动中的通感例举

1.1.1 艺术创作中的通感例举

1.1.2 科学发明中的通感例举

1.2 通感的概念廓清

1.2.1 有关通感概念的经典解读

1.2.2 官感之外

1.2.3 修辞之外

1.2.4 通感研究的转型

1.3 通感的内在结构

1.3.1 通感的归属

1.3.2 通感的思维定位

1.3.3 通感的生理学基础

1.3.4 通感与相关概念辨析

1.4 通感的哲学基础

1.4.1 中国传统哲学范畴中的通感

1.4.2 近现代西方哲学的转向中的通感

1.4.3 前现代与后现代“共在”

1.5 通感的特点

1.5.1 通感的远源异质性

1.5.2 通感的反常合道性

1.5.3 通感的直观性

1.5.4 通感的触发性

1.5.5 通感的积淀性

1.6 艺术创作中的通感

1.6.1 基于通感的艺术创作心理过程

1.6.2 基于通感的艺术创作意象及其“间体”结构

1.6.3 基于通感的艺术创作审美追求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建筑中的通感

2.1 建筑通感的概念

2.1.1 一个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实例:浙江美术馆2004-2008程泰宁

2.1.2 建筑通感的概念要点

2.1.3 建筑通感与建筑象征、隐喻的异同

2.2 建筑通感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2.2.1 认识论层面的建筑通感

2.2.2 方法论层面的建筑通感

2.3 通感与建筑的言、象、意

2.3.1 建筑的言、象、意再读

2.3.2 建筑创作与建筑意象生成

2.3.3 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的“完形”与“完象”

2.4 通感之于建筑创作的意义

2.4.1 对建筑创新途径的补充

2.4.2 对建筑表现力的提升

2.4.3 对建筑审美维度的深化

2.4.4 对建筑物理时空观念的突破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机制

3.1 中国古代创造器物的启示及局限

3.1.1 中国古代“尚象”的传统

3.1.2 中国古代创造器物的过程——从“观物取象”到“观象制器”

3.1.3 形象思维的局限

3.2 建筑的自律与他律

3.2.1 音乐中的自律和他律

3.2.2 建筑中的自律与他律

3.2.3 建筑自律与他律之间的张力关系

3.3 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生成过程

3.3.1 建筑通感的获得基础

3.3.2 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提取复合过程

3.3.3 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落实表达

3.3.4 基于通感的建筑审美归宿

3.3.5 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过程举例——朗香教堂(Notre Dame du Haut)1950至1953柯布西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策略

4.1 建筑通感的抽象逆反策略

4.1.1 抽象逆反的概念

4.1.2 抽象逆反的载体

4.1.3 抽象逆反的手法

4.2 建筑通感的叙事组织策略

4.2.1 通感与空间叙事

4.2.2 建筑空间叙事的空间与时间

4.2.3 建筑空间叙事结构的确定

4.2.4 建筑空间叙事的节奏

4.3 建筑通感的场景营造策略

4.3.1 场景的概念

4.3.2 场景的作用

4.3.3 营造的方法

4.4 本章小结

5.1 建筑通感的启示

5.2 建筑通感的回归

5.3 建筑通感的培养

5.4 建筑通感的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在读期间参加课题研究情况

在读期间参加工程实践小结

致谢

展开▼

摘要

本论文是关于建筑创作中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研究,题中的“通感”并不是一种晦涩深奥的理论思辨,也不是建筑师故弄玄虚的神秘玄学,通感是一种基于万事万物之间内在通连关系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论文的立论基础是基于当代中国建筑界的两种不良趋势:对于建筑自律性的极端追求和对于建筑表意性的肤浅表达。论文在继承和发扬前辈学者关于通感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建筑创作的自身规律,建构了以建筑通感为研究对象,以意象生成为研究路线的建筑通感研究框架。
  一般认为,通感是存在于五种感官之间,将本来表示某种感觉的词汇用以表示另一种感觉的独立修辞格。本文通过对古今中外通感概念的系统化梳理,着重从“官感之外”和“修辞之外”两个方面进行深入论述,对本文中的通感概念进行了定义,澄清了过去对通感模糊的、片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分别从通感的归属;通感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的关系;通感的生理学基础;通感与相关概念辨析等几个方面对通感的内在结构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研究。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视角,对通感的哲学基础进行了论述,指出通感具有跨文化的意义。对通感的远源异质性、反常合道性、直观性、触发性、积淀性等特点进行了论述。分别对基于通感的艺术创作心理过程、基于通感的意象及其“间体”结构、基于通感的艺术创作审美追求等三个方面对艺术创作中的通感进行了论述,为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从实例研究入手,通过对浙江美术馆建筑的描述,结合程泰宁先生自己的论述,对建筑通感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分别从认识论和方法论这两个层面对建筑通感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建筑“言、象、意”的再读,结合生物学的“生成”理论,对“建筑意象生成”这一关键问题进行了全面解读,说明通感是通过建筑的意象生成的方式介入建筑创作之中,并提出基于通感的建筑审美并不仅停留在“完形”的层次上,更表达出一种对建筑意的追求,从而确立了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方法论的技术路线。在这个基础上,阐明了通感之于建筑创作的意义:对建筑创新途径的补充;对建筑表现力的提升;对建筑审美维度的深化;对建筑物理时空观念的突破等。
  在大多数人看来,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就像一个黑洞。因此,本文尝试对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机制进行论述,通过分别对中国古代创造器物过程和建筑的自律性与他律性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指出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生成是一个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建筑自律性与建筑他律性相互统一,逐步融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生成的四个步骤:建筑通感的获得;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提取复合;基于通感的建筑意象落实表达;基于通感的建筑审美归宿。并尝试用来分析柯布西耶的名作朗香教堂的创作过程,使基于通感的建筑创作机制更加直观地表达出来。
  本文反对形而上学,建筑通感只有被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建筑,对建筑学才有意义。因此,针对建筑形态;建筑空间;建筑环境等层面分别提出:建筑通感的抽象逆反策略;建筑通感的叙事组织策略;建筑通感的场景营造策略,从而将建筑通感表达出来。
  本研究是在中国建筑市场日益发展、建设规模巨大,而设计水平却相对滞后、创新能力不足、盲目跟风严重,尤其是缺少属于中国自己的当代建筑创作理论和方法体系的大背景下完成的。论文认为,源自于中国整体性哲学的通感,对中国建筑师有着特殊意义,它对建构中国现代建筑创作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作品将有重要的帮助;通感从根本上改变了思考建筑和创作建筑的方式,通感能够突破建筑学内部既有的条条框框,使建筑师能够打通中外、打通古今、打通建筑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壁垒,从不同事物中寻求创作的通感,打开创作多元化之门,为当代建筑创作提供了新思维、新视角与新途径,使更多原创的、艺术容量丰富的建筑作品问世;由于通感的积淀性,使得它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关键是需要处理好“博通众艺”与“专精一门”之间的关系,这对于中国的建筑教育以及中国建筑师素质的培养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通感不仅属于过去,同时也属于未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通感非但不会消失,而是会与最新的科学技术相结合持续为建筑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