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的建构
【6h】

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及其模式的建构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 言

一、当前道德教育的困境分析

(一)道德教育相关概念的厘定

(二)当前道德教育的困境

(三)道德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二、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

(一)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理论背景

(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产生的必然性

(三)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人性化走向

三、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模式的建构

(一)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建构的条件

(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应具备的观念意识

(三)主体间性道德教育的实践根基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道德的出发点是人,它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更好地生活,所以道德教育应是以人为主体,它所依存的基础也应是一个充满了鲜活生命的生活世界。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知识理性在社会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教育界也用对待知识的方法来对待教育,人们用主客二分的模式来框定道德教育。 在道德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度把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当人们意识到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后,又曾经转向过度看重学生的主体性。然而,无论是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道德教育,还是强调单纯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道德教育,它们都强调单一的主体性,对方只起辅助作用。在这种模式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他们之间缺少爱的教育,使本应该充满生命活力的道德教育陷入了困境。如何解决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困境,是所有德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面对主体性带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对立,西方的哲学界提出了主体间性。随着主体间性的提出与深入展开,人们开始把主体间性引入到道德教育中。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强调人与人之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他们立足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交往来实现双方的和平共处。以主体间性为理念的道德教育,正确地处理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在平等对话、民主交往中进行着爱的交流。师生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沟通、相互接纳,在生命的相遇中、灵魂的碰撞中,得到共同成长。 因此,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使道德教育回归了其本真的追求,真正实现了道德教育是为人而产生也是为了使人生活更好的教育。它也协调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使人们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但是主体间性不是对主体性的否定,而是要以它为依托,主体间性也是主体性的发展方向。所以,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将会走向更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