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永远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之形象学解读
【6h】

永远的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之形象学解读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引言

第一章詹姆斯·希尔顿及《消失的地平线》

1.1詹姆斯·希尔顿的生平与作品

1.2《消失的地平线》的发表及反响

1.2.1出版过程

1.2.2评论界反响

第二章《消失的地平线》对中国形象的塑造

2.1东方乐园的构建

2.1.1与世独立的所在

2.1.2纯净的自然环境

2.1.3生活哲学

2.2东方人与西方人

2.2.1西方人眼中的“他者”

2.2.2理想的人物形象

第三章香格里拉——乌托邦的建构

3.1“自我”的诉求

3.2寻找香格里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成果

展开▼

摘要

一般文学理论意义上的形象分析倾向于个别的典型人物,而比较文学视域中的“形象”一词,是在一国文学中所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是融入了文化和情感的客观和主观元素的个人或集体的表现。本文选择詹姆斯·希尔顿(Hilton,James)的《消失的地平线》(Lost Horizon),以形象学为主要研究方法,以香格里拉为主题,探讨这一“乌托邦”形象的建构及个人、社会、历史成因。 论文分为三章: 第一章“詹姆斯·希尔顿及《消失的地平线》”介绍詹姆斯·希尔顿的生活教育背景及创作经历,并陈述《消失的地平线》发表及引起的社会反响,旨在促进国内读者对这位著作颇丰而所知甚少的作家整体而连贯的了解。乌托形象。与世独立的存在、纯净的自然环境、宁静和谐的生活哲学, 第二章“《消失的地平线》对中国形象的塑造”具体解析《消失的地平线》中“香格里拉”这一构成了西方人视野中的东方“他者”形象的基本形态。 第三章“香格里拉--乌托邦的建构”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探讨“香格里拉”这一乌托邦形象的成因。横向指特定的历史时期个人、社会和经济方面的主要因素如何形成“我”作为注视者、言说者与他者的互动。而纵向则追根溯源,探寻西方文学作品中塑造有关中国乌托邦形象的传统及其演变。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