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翻译中的规范——基于《老人与海》张译本和海译本的比较研究
【6h】

翻译中的规范——基于《老人与海》张译本和海译本的比较研究

代理获取

摘要

规范一词来源于社会学,指社会公认的普遍的价值观或观念。上世纪70年代后期,当今世界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以色列学者吉蒂昂.图里最先将规范引入翻译研究,用以描写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翻译行为表现出来的规律性。图里认为,翻译是受规范约束的活动,同时受到源语规范和译语规范的约束。不同的社会文化在不同程度上制约译者的翻译行为和结果。这是因为,在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译者通常会遵循不同的翻译规范,从而得出不同的译本。图里把翻译规范分为三种: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预备规范是指控制所选文本内容和题材的规范,包括翻译方针与翻译的直接程度。初始规范决定译者是倾向源语还是目的与规范。在翻译过程中,影响翻译的微观因素称为操作规范,可分为母体规范和文本语言规范。
  本文拟从图里翻译规范论的角度,对《老人与海》的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这两个中译本分别是1954年张爱玲在香港出版的译本以及1957年海观在中国大陆出版的译本。本文将分别从文本外与文本内两个层面对这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旨在探究翻译规范在翻译过程如何对译者造成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译本中的体现。
  本文主要讨论四部分的内容。首先介绍原著及其作者,回顾了《老人与海》在中国的翻译情况并介绍了本文要比较研究的两本中译本。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翻译是一种受规范制约的行为,因此接下来从内容,分类跟特性几个方面介绍了本文的理论依据-----描写翻译研究框架下的翻译规范。本文的重点部分是对翻译规范理论的应用,即依照翻译规范的内容对两本中译本进行描述性对比分析。通过从预备规范,起始规范及操作规范三个方面对两本译本的比较,发现它们的不同之处:张爱玲遵循源语规范,追求译文的充分性;海观遵循目的语规范,追求译文的可接受性。通过比较,找到了两本译本差异的原因:译者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不同,译者对源文化态度的不同,翻译规范的不稳定性跟多变性,以及译者主体性。第四部分是从两本译本对比分析中得出的一些对于名著重译的启发。本论文最终得出结论:在翻译的过程中,两位不同社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译者因为遵守了不同的翻译规范,所以产生了明显不同的翻译作品。通过研究可知,翻译规范理论能够较为全面及客观地解释说明翻译现象。
  对图里翻译规范论的介绍和应用,让我们进一步全面系统地认识了翻译的实质与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译者的翻译行为不可避免要受到目的语文化的制约。为了使自己的译文被读者接收,译者必然要对翻译作品进行一些操作。要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上的翻译作品,一定要考虑其所处的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不同时期对翻译进行重新审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翻译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