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尼采与西方后现代诗学:不确定性
【6h】

论尼采与西方后现代诗学:不确定性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绪 论

第一章尼采与西方后现代诗学“不确定性”的表现形态

第一节尼采:阐释的不确定性

1.1阐释的动力是主观情绪

1.2一切都是阐释,否认存在绝对客观的真理

1.3通过悖论的方式阐释真理

1.4阐释的意义所在

1.5阐释“不确定性”源于本体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主体的“不确定性”

2.1克里斯蒂娃:流动的主体、反抗的主体

2.2拉康的主体:无意识是他者的话语

2.3伊利格瑞等后现代女性主义:女性心理的“不确定性”

第三节语言的“不确定性”

3.1尼采:语言是修辞艺术的产物

3.2德里达与德·曼:语言的“不确定性”

第四节文本的不确定性

4.1罗兰·巴特:结构主义变奏曲

4.2克里斯蒂娃:文本互文性

第二章西方后现代诗学中“不确定性”观念的形成

第一节确定性——“不确定性”出场的前奏

1.1杜威的《确定性的寻求》:张扬行为能力

1.2结构主义强化了对确定性的追求

第二节“不确定性”观念的社会文化根源

2.1现实生活根源

2.2自然科学的根源

2.3哲学等文化思潮的根源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尼采与西方后现代诗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这种联系集中反映在他们对于“不确定性”理念的阐述上。尼采反对道德、宗教、理性等近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确定性,他在《权力意志》中详细阐发了“阐释”的“不确定性”,其根源在于本体(权力意志、酒神精神和永恒轮回)的“不确定性”。
   后现代诗学继承了尼采反抗传统理性的精神内核,并且把“不确定性”观念延伸到社会意识领域的多种层面。主体理论方面,拉康认为真正的主体是无意识主体,无意识是他者的语言,这就瓦解了自笛卡尔以来主体概念的统一性;克里斯蒂娃,她比拉康提出“不思”、“无语”的主体更积极一些,主张主体通过精神分析和言说行为打破被禁锢的状态,主体应该具有流动性和反抗性;伊利格瑞等人从女性主义立场深入解读了女性主体普遍具有的“不确定性”心理。从语言研究的角度看,德里达和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是尼采关于语言修辞性本质理解的一种深化,达到了社会和文化的深度。此外,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和克里斯蒂娃关于文本的研究不仅揭示了“不确定性”,而且张扬“不确定性”存在的意义。
   “不确定性”观念的社会文化根源是非常复杂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全方位发展,为后现代思想奠定了基础。对结构主义过分追求确定性的反驳是“不确定性”思想发展的直接动力。逻辑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是“不确定性”所借鉴的肯定性思想资源。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