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干校六记》葛浩文英译本
【6h】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干校六记》葛浩文英译本

代理获取

目录

Abstract

摘要

Contents

Introduction

Chapter Ⅰ Description of the Author and the Translator

1.1 The Author-Yang Jiang and Her Work Gan Xiao Liu Ji

1.1.1 An Introduction to Yang Jiang

1.1.2 An Introduction to Gan Xiao Liu Ji

1.1.3 The Three English Versions of Gan Xiao Liu Ji

1.2 Experiences of Howard Goldblatt and His Translation Thoughts

1.2.1 About Howard Goldblatt—the Translator

1.2.2 Goldblatt’s Translation Thought

Chapter Ⅱ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Gideon Toury's Translation Norm Theory

2.1 Main Ideas of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2.2 The Theory of Gideon Toury and His Three Important Norms

2.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Norms

2.2.2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Norms and Their Different Types

2.2.3 Studies of Translation Norms

2.3 The Role of Norm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Chapter Ⅲ The Application of Gideon Toury's Norms Theory in the Analysis of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Gan Xiao Liu Ji

3.1 Preliminary Norms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of Gan Xiao Liu Ji

3.1.1 Translation Policy:Selection of Gan Xiao Liu Ji

3.1.2 Directness of Translation:Choice of the Original Chinese Version

3.2 Initial Norms:Adequacy Serves for Acceptability

3.2.1 The Position of Chinese Translation Literature in the U.S. during the 1970s and 1980s

3.2.2 The Prospective Readers and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or’s Choice

3.3 Operational Norms and the Practical Oper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Can Xiao Liu Ji by Howard Goldblatt

3.3.1 Matricial Norms:Adjustment of Sentence Structures and Paragraphs in Six Chapters from My Life “Downunder’’

3.3.2 Textual-Linguistic Norms:Goldblatt’s Formulation of Six Chapters from My Life “Downunder” and His Language Style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Acknowledgements

声明

展开▼

摘要

《干校六记》受到广泛的关注,不仅是因为它产生于比较特殊敏感的时代,即大家所熟知的文化大革命之后不久,也因为它的内容和写作手法有其特殊的地方,作者杨绛用一种轻松,诙谐而自然的手法向笔者展示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在干校改造的故事。作品中不但涉及了非常动人的夫妻感情生活,还写到同志之间真诚的友情,知识分子虽经历经磨难但仍然一如既往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痴情等等。正是有着这样的艺术感染力,《干校六记》才能在出版后不久就被翻译成了外语,本文就将用描写的方法,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来具体研究译者葛浩文《干校六记》的英译本。
  作为翻译规范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吉迪恩·图里第一次系统地从翻译研究的角度研究翻译规范,把目的语文化对翻译行为及翻译产品的影响作为研究的中心。在大量个案研究的基础上,他明确指出:翻译是受规范制约的行为,并区分了三种翻译规范:预先规范、起始规范和操作规范。译者从作品的选择,到翻译前决定采取的宏观翻译策略,再到具体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技巧,无不受到诸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描写性翻译研究方法源于特拉维夫大学学派的多元系统理论。该理论由伊塔马·埃文-佐哈尔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自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他的年轻同事吉迪恩·图里又发展其理论,提出描写性翻译研究方法。该方法论是将翻译结果视为既成事实,追寻影响翻译过程的社会历史因素以及翻译作品在译语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并对此进行“全面历时性描述”。
  利用描写的方法,本篇论文试图从翻译规范下的三个不同的方面分析《干校六记》葛浩文译本。此论文包含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先交待了此研究的背景、动机、方法以及意义。除此之外,此部分还对先前《干校六记》英译研究情况进行了概述。第二个部分研究了原文作者杨绛以及她的一些作品,特别关注了《干校六记》。《干校六记》与杨绛的大部分作品一样,都保持着一种清新,简单而低调的风格。其实这也是这部作品能够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另外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它描写的具体历史事实也同样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除此之外,本部分还简要地介绍了译者葛浩文。第三部分重点关注了图里以及他的研究,突出强调了他的三个重要翻译规范。本文作者试图探究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的实用性,以及其对文学翻译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它会使译者在选择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更多地考虑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会从总体上对译文的充分性和接受性的侧重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在具体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时,翻译规范也会对翻译策略和方法有一定的影响。第四部分就到了个案研究,其将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同《干校六记》的英译本相结合起来研究,旨在分析葛浩文英译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比如说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国文学和中国翻译文学当时在美国处于边缘地位等等。最后一部分就是作者的小结以及对以后的研究提出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通过整个的研究发现,葛浩文对《干校六记》的英译确实受到了图里所提出的三个翻译规范的影响。译者将《干校六记》的整个翻译过程当作是一种与当时的社会、历史和文化息息相关的活动。首先选择《干校六记》进行翻译是因为它描述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知识分子去干校进行“再教育”,这样的内容在当里很能够吸引读者的关注。其次,译者更倾向于译文的接受度是因为中国的翻译文学在当时处于一种劣势的地位。再次在最后的翻译过程当中译者也选择了更能让读者接受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总而言之,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会对以后相关的研究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这样的研究依然具有局限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描述性翻译研究与规定性翻译研究结合起来,才会显得更加完整和成熟。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