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民国时期长城的表述及其意义研究
【6h】

民国时期长城的表述及其意义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民国建立前后的长城表述

第一节批判视角下的长城表述

一、“五族共和”话语下长城的负面表述

二、“长城之害”——科学视角下的表述

第二节建设民国话语下的长城表述

一、爱民惜物——作为反面例证的长城

二、回归理性——推动建设的长城表述

第二章五四运动后的长城表述

第一节墙外芬芳——自域外而来的长城颂歌

第二节言人人殊——文化视角下的长城表述

一、一座围城——鲁迅笔下的长城

二、一曲悲歌——闻一多笔下的长城表述

第三章抗日战争时期的长城表述

第一节长城抗战与长城的表述

一、警钟长鸣——长城抗战前的长城表述

二、将士与城——长城抗战期间的长城表述

第二节长城沦陷至抗战结束间的表述

一、重视长城作用,宣传保土意识

二、追怀长城抗争史,唤起民族觉醒

三、纪念长城抗战,强化救亡思潮

四、提炼长城精神,形成“血肉新长城”理念

结语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声明

展开▼

摘要

长城,亦称万里长城,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军事工程”,是一种很长的墙体防御建筑,或形式和墙体相近、防御性质和墙体一样的防御建筑。长城的修筑历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后世历代中原王朝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长城作为一类军事防御工程,其修筑史和抵御外族入侵的历史深藏于中国人的记忆之中;长城也拥有诸多与其相关的故事传说,与中华文明发展紧密相关,在中国人民心中有特殊的意义。 在中国人心中,长城与其过去的历史融为一体,既是存在的建筑,也蕴藏着诸多的象征化的表述,在不同时代之中,受到的社会思潮影响,人们对长城的表述也发生着变化。虽然民国时期长城表述呈现多样化,但是本文仅旨在通过考察民国时期(主要是1912-1945年间)社会主流舆论对长城表述及意义。以期了解“长城”这一概念表述的变化和特点,推进对民国时期社会思潮的认识。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绪论部分阐明本文的写作缘起,分析了相关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第一章主要论述民国建立前后,在稳定国家和建设国家的过程之中长城的表述。“五族共和”成为新政府构建新时代民族关系的理论基础,在推动“中华民族”认同的过程之中,长城因为其过去阻碍了域内各民族的交流融合,遂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无论是政治视角还是学科话语之下,都呈现一种负面形象。而国家进入建设时期,长城劳民伤财的修筑史在这段时期被频繁的挖掘,表述者希冀于通过长城这一反面例证告诫政府,在建设国家时要注意对人民的关怀。也是在这段时期出现了对长城表述的转向。一些言论,客观的分析了长城的作用,肯定其价值,也借用古人修筑长城时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勉励国民投身建设民国的实践之中。 第二章以五四运动之后为考察范围,从文化的角度考量长城的表述。从文化视角考察长城并非滥觞于中国,而是始于西方学界对长城的推崇,这一风潮随后影响到中国文化界,也呈现出“贬”与“褒”两个分野,主要考察鲁迅和闻一多的表述,所反映的是文化界对传统的矛盾态度。当然,最终在社会层面普遍认为长城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第三章主要考察在抗日战争期间的长城表述。“九一八”事变之后,长城重新承担起防御的责任,舆论借其抗击外敌历史敲响战争的警钟。而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后,又通过将长城与保卫长城的将士结合,将长城与抗战联系在一起,开始挖掘其象征意义。长城抗战失败后,又通过强调长城的现实作用和纪念长城抗战,突出长城的精神作用。在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之时,“血肉新长城”这一理念成为各方表述者的共识,长城被塑造成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不屈不挠的抗日精神的象征。 结论对全文进行归纳和提升。

著录项

  • 作者

    董湘宁;

  •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
  • 学科 中国近现代史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晶萍;
  • 年度 201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 关键词

    民国时期; 长城;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