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论移情与审美欣赏
【6h】

论移情与审美欣赏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前言

第一章移情说的历史梳理

第一节西方移情说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中国移情理论的历史及发展

第二章审美移情的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移情的机制:联想·同构·内摹仿·心境

一联想

二同构

三内摹仿

四心境

第二节移情的形态:同构·同情·象征

第三章移情与审美欣赏

第一节移情在审美欣赏中的表现

第二节移情在审美欣赏中的实现条件

第三节移情在审美欣赏中的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移情是人类审美活动中很普遍、很原始的心理现象,它存在于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之中。直到十九世纪在西方才形成系统的移情理论,成为十九世纪后西方美学史中影响很大的一种学说。在西方美学史上移情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百年来德国主要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之中,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涉及美学,而在美学家之中也几乎没有一个人不讨论到移情作用。所谓“移情”(Empathey),是指直观与情感直接结合从而使知觉表象与情感相融合的过程。当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照审美对象时,就会产生把我们的生命和情趣注入到对象中、使对象显示出情感色彩的现象。审美欣赏作为人类的一种普遍行为,即是指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一般从对客体的具体形象进行直觉开始,经过分析、判断、体验、联想、想像,情感上达到主客体的融合一致。审美欣赏在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移情也正是审美欣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西方移情说,特别强调在审美欣赏活动中,审美主体将自身情感移入客体,作对象化观照,从而使审美欣赏成为一种客观化的自我享受。审美欣赏中的移情问题在中外美学史上也经历了长期的探讨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本文试以移情与审美欣赏的关系作为认识对象,从认识论的角度进行理论的分析与阐释,作了一些肤浅的探讨,同时希望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对“移情与审美欣赏”有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 论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移情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在众多解释审美现象、总结审美规律的理论中,崛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移情说,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移情说并未减少它的理论魅力。在中国,自20世纪30年代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评介此说以来,接受此说的人也很多。这一部分是对移情理论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在梳理时发现中西方移情理论都注意到了人们在主观意识中将主体情感赋予客观物象这一事实,西方的移情说侧重于审美接受中的物我交融,而中国古代的移情理论则侧重于在审美创造中使情感和景象在作品中相萦相生浑融一体。 第二部分分析审美欣赏中移情的机制和形态;移情作为主体与对象即心一物之间的一种交流,审美感知是其起始,心物同构与联想只有在“感知”这个契机产生后才得以进行。感知通过记忆生成表象。表象揉进情感生成审美意象。感知通过同构原理产生皮质力的活动,再触发与之相应的情感反应,这就是移情发生的机制。移情形态是多样的,在审美欣赏活动中,它将以各种形态出现。 第三部分在对移情与审美欣赏的关系进行描述基础上,分析审美移情的美学意义。审美欣赏即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体验、评判和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一般从对客体的具体形象进行直觉开始,经过分析、判断、体验、联想、想像,情感上达到主客体的融合一致。而移情也正是审美欣赏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心理活动。在审美欣赏中,正是运用了移情,才使被欣赏的客观世界中的许多事物被赋予了人的思想情感,使审美对象成为具有浓郁情感色彩的意象;正是运用了移情,欣赏者不是以理性态度来感知对象,而是与个性化的生命存在相联系,用他自由的、理想化的和协调的性格和禀赋来感知它;正是运用了移情,欣赏者通过把自己投射到世界万物之中去,来体验自然万物的生命,使主体与对象相互理解,人与自然真诚沟通,达到和谐共存的境地。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

著录项

  • 作者

    王昭;

  •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授予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
  • 学科 文艺学
  • 授予学位 硕士
  • 导师姓名 张玉能;
  • 年度 2008
  • 页码
  • 总页数
  • 原文格式 PDF
  • 正文语种 中文
  • 中图分类 美学理论;
  • 关键词

    移情; 审美欣赏; 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