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大学生自杀态度,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
【6h】

大学生自杀态度,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与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假设

2.1.1 自杀态度的概念

2.1.2 自杀态度的相关研究

2.2 助人行为的研究综述

2.2.1 助人行为的概念

2.2.2 助人行为的相关研究

2.2.3 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2.3 共情的研究综述

2.3.1 共情的概念

2.3.2 共情的心理机制

2.4 知觉行为控制的研究综述

2.4.1 知觉行为控制的提出和基本原理

2.4.2 知觉行为控制的概念

2.5 关于自杀态度、共情、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的研究

2.5.1 自杀态度与助人行为

2.5.2 共情与自杀态度

2.5.3 共情与助人行为

2.5.4 自杀态度、共情与助人行为

2.5.5 自杀态度、知觉行为控制与助人行为

2.6 研究现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

3.4 研究工具

3.4.1 自杀态度测量工具

3.4.2 助人行为测量工具

3.4.3 共情水平测量工具

3.4.4 知觉行为控制测量工具

3.5 实验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对自杀态度、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4.2 对大学生自杀态度、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4.2.1 大学生自杀态度、共情、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在性别上的差异分析

4.2.2 大学生自杀态度、共情、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在家乡所在地的差异分析

4.2.3 大学生自杀态度、共情、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在是否学生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4.3 大学生自杀态度、共情、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的相关分析

4.4 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对大学生自杀态度与助人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4.4.1 共情水平对大学生自杀态度与助人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4.4.2 知觉行为控制对大学生自杀态度与助人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

5 分析讨论

5.1 大学生自杀态度、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分析

5.2 大学生自杀态度、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的相关分析讨论

5.3 大学生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对自杀态度与助人行为的中介效应分析讨论

6 结论

7 教育建议

8 研究的创新、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展开▼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学校乃至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自杀问题的关注日益增加。大学生室友、同学等朋辈作为他们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和精神力量,是心理危机预防五级防护网中的二级防护。在心理求助三阶段的他助评估阶段,大学生个体所选择的和实施的最终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朋友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但大学生朋辈从察觉自杀问题到提供自杀干预助人行为时,有众多的原因阻碍了他们助人行为的实施。
  目前对于自杀问题和危机干预的研究,主要是从自杀态度、自杀意愿等角度进行研究,并且多从自杀意愿者或自杀者的角度进行分析,少有系统地深入地从朋辈干预的角度分析自杀干预助人问题。因而通过研究来了解大学生朋辈在面对自杀问题时,影响其助人行为意愿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高大学生朋辈的自杀干预助人意愿,发挥朋辈干预时的有效预警,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本研究选取武汉三所高校的77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针对有自杀风险大学生进行朋辈干预的角度出发,初步探讨其自杀态度、共情水平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自杀干预助人行为的影响,采用相关分析、中介效应分析等方法探讨大学生自杀态度、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
  大学生的特质共情水平和助人行为意愿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自杀态度、特质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意愿在年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中对待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维度和对安乐死态度的维度在家乡所在地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的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意愿在是否学生干部上存在显著差异。
  大学生自杀态度,特质共情水平,知觉行为控制和助人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特质共情水平在大学生自杀态度和助人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知觉行为控制在大学生自杀态度和助人行为之间存在中介效应。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