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战时国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1938-1945)
【6h】

战时国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1938-1945)

代理获取

目录

声明

摘要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史回顾与本文思路

三、论文的重难点与写作方法

四、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草创维艰:从“社会人类学系”到“社会学系”

第一节 云南大学国立化时的规划

一、熊庆来赴滇与云南大学改“国立”

二、吴文藻南下与设立“社会人类学”的构想

第二节 社会学系的成立

一、流产的“社会人类学系”

二、多方运作“社会学系”终成立

第二章 云南大学社会学系的成长

一、招揽燕京弟子和早年友人

二、“社会学”入门初定方向

第二节 陶云逵代理系主任时期稳向前(1940年11月-1942年7月)

一、“德国学派”与“英国学派”的竞存

二、重视“社会服务”类的课程设置

第三节 费孝通主系时期求突破(1942年7月到1945年8月)

一、校际合作

二、心向“社会人类学”的课程尝试

三、教研合作

第三章 近代化语境下的城乡调研

第一节 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的成立与人事

一、云南大学社会学研究室的成立

二、研究室主任与主要成员

第二节 认识“内地”农村

一、对“内地”农村的调查规划

二、调查的展开与成效

第三节 关注“内地”新工业

一、史国衡对昆厂劳工的调查

二、田汝康、游凌霄对女工的关注

三、关于“乡村工业”之路的讨论

第四章 中华民族与民族论争

第一节 社会学系的学术论争:以顾颉刚、费孝通之争为例

一、顾颉刚、费孝通双方论争

二、学术与时势

三、论争对双方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学研究室对云南民族地区的调查

一、田汝康对“摆”的研究

二、许烺对民家的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社会学传入中国已有三十多年,而这一西方学科需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成为当时社会学人的一种共识。吴文藻在30年代开始其“社会学中国化”的探索,选择以英国功能学派为理论基础,运用社区研究的调查方法,指导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开始了实地调查尝试。
  七七战火爆发,中国北部和东部的高校纷纷内迁,而大部分学人也因局势的变动,或早或晚地加入迁移浪潮。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吴文藻亦南来昆明,以中英庚款委员会的讲座教授身份到云南大学服务。恰逢省立云南大学改国立的契机,在校长熊庆来和吴文藻共同努力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成立。
  在全面抗战的背景下,校长熊庆来以省立云南大学改国立为契机,谋取云南大学的进一步发展。吴文藻南来昆明,为云南大学与燕京大学的合作提供了契机。云南大学多次与教育部磋商经费,社会学系最终成立。
  社会学系在吴文藻、陶云逵、费孝通三位系主任的治理下,以“服务地方社会、培养专门人才”为教育目标,逐步形成了基本的社会学科课程体系,形成了注重社会服务、教学与实地研究结合的教学理念,培养了一批专门服务于西南和云南社会学、民族学教育和研究的人才。社会学系从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入手,切实进行社会学中国化的探索。
  云南大学可谓是“社区研究”方法实践的代表之一,从社会调查层面切实推进社会学中国化。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下设的研究室,集合了一批以早期燕京学人和西南联大毕业生为主干的研究员。他们以社区研究为方法,综合运用功能学派的分析方式,并把研究范围从内地农村扩展到内地新工业;而云南独特而丰富的人文资源,也吸引着社会学人对民族地区的调查。社会学研究室中形成自由、平等、开放、合作的研究风气,激发了每一位研究员的潜能。他们以社区研究为起点,关注整个中国社会,进而探讨如何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这一根本性问题。
  国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在教学和实地研究方面取得的客观成绩,并进一步推进了社会学中国化的进程。云南大学社会学系在当时培养的人才,为战后社会学系逐渐发展成云南大学的特色学科奠定了台基。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