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荀子伦理思想研究
【6h】

荀子伦理思想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框架

第一章 荀子伦理思想的产生背景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荀子伦理思想的社会背景

一、“贵诈力而贱仁义”的战国时代

二、“疾浊世之政”的时代精神

第二节 荀子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

一、唯物主义的“天论”

二、解蔽的认识方法

三、法后王的历史观

第三节 “集大成”的荀子思想

一、对稷下学派和法家思想的吸收与继承

二、对先秦诸子思想的批判总结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荀子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性恶论

第一节 先秦各家人性论简述

一、“性无善无不善”论

二、“性善论”

三、“超善恶”的人性论

四、“自为、自利”的人性论

第二节 从“生之所以然”到“性恶”

一、“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

二、“人之性恶”

第三节 从“性恶”到“涂之人可以为禹”

一、礼义生于圣人之伪

二、涂之人可以为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荀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礼

第一节 荀子“礼”的内涵

一、礼节仪文之“礼”

二、人伦规范之“礼”

三、典章制度之“礼”

第二节 “礼”之起源

一、制礼义以分之:自然属性到社会属性

二、明分使群:群居合一的价值目标

第三节 “礼”的社会作用

一、礼以养情

二、规范人性

三、节制物欲

四、建立秩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伦论

第一节 荀子对儒家人伦关系转向的作用

一、荀子对儒家人伦传统的传承

二、荀子对儒家人伦关系的突破

第二节 荀子的人伦论

一、君臣关系

二、父子关系

三、夫妇关系

四、师生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义利论

第一节 先秦儒家义利思想

一、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

二、儒家义利观要点

第二节 荀子义利并重的伦理思想

一、人性与义利

二、“以义制利”的君子之道

三、“义利两有”的现实抉择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荣辱论

第一节 荀子荣辱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义荣义辱”与“势荣势辱”

二、“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第二节 荀子荣辱观的价值取向及启示

一、坚持道义论立场

二、以荣辱辨君子小人

三、荀子荣辱观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德刑论

第一节 兼容法家因素的“隆礼重法”

一、荀子的隆礼思想

二、引法入礼

三、礼主刑辅

第二节 对儒家德治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一、荀子对儒家德治传统的传承

二、德法相依的必然走向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教化修养论

第一节 修身与教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修身养性

二、以教化民

第二节 理想人格养成的方法

一、注错习俗

二、学知礼义

三、以心知道

四、知不若行

第三节 乐教思想

一、“乐者乐也”

二、“乐通伦理”

三、“礼乐相济”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荀子伦理思想的历史命运和现代反思

第一节 荀子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命运

一、荀子对传统道德和儒学的影响

二、荀子伦理思想的历史命运

第二节 荀子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一、荀子伦理思想的规范伦理意蕴

二、当下社会的伦理困境:规则意识缺失

三、荀子伦理思想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声明

展开▼

摘要

荀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对先秦诸子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兼取各家,以自然观为基础,以人性为逻辑起点,以礼为核心,建立了庞大、兼容、集大成的伦理思想体系,对中国伦理思想史乃至中国古代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论文分为九章。第一章阐述荀子伦理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哲学基础以及对先秦各家思想的批判总结。第二章是荀子的人性论,本文认为人性是荀子伦理思想的逻辑起点。第三章是荀子的礼论,通过荀子关于礼的内涵、礼的起源、礼的社会作用的论述,文本认为礼是荀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第四章是荀子的人伦论,通过对荀子关于人伦关系及其规范的概括,分析了荀子对儒家人伦观转向的作用。第五章是荀子的义利论,荀子坚持了孔孟儒家重义轻利的立场,又表现出义利并重的特点。第六章是荀子的荣辱论,荀子对荣辱进行分类和阐释,提出以荣辱辨君子小人,表现出了道义论的儒家立场。第七章是荀子的德刑论,荀子引法入礼,使儒家的德刑观更多的兼容了法家的思想因素,体现了荀子思想的集大成特点。第八章是荀子的教化修养论,荀子注重教化和修养,主张积善成德,矫治人性,提出了富有特色的乐教思想。第九章是荀子思想的历史命运和现代反思,围绕历史上对荀子的不同态度,透过荀子思想对中国伦理思想史以及中国社会的影响,分析其历史贡献和思想局限。
  荀子的伦理思想构建了以礼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既坚持了儒家立场,又兼容法家思想因素;既坚守了道德理想主义,又有直面社会的道德现实主义,表现出重规范、重秩序的特点,具有明显的规范伦理意蕴。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