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小学美术教学中感知力的研究
【6h】

小学美术教学中感知力的研究

代理获取

目录

摘要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感知和感知力

1.1 对感知与感知力的理解

1.1.1 感知与感知力释义

1.1.2 感知力的属性

1.2 感知力相关性研究

1.2.1 感知活动的三大特征

1.2.2 感知力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小学美术课堂应怎样实现学生的感知力

2.1 小学生与感知力

2.1.1 感知力在小学美术学习中的重要性

2.1.2 小学生感知力的特征

2.2 美术教学如何实现小学生感知力

2.2.1 学会善于观察

2.2.2 学会感知情境

2.2.3 学会表达感受

第三章 小学美术教学中对感知力的探究

3.1 小学美术教学中感知力的运用

3.1.1 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感知

3.1.2 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个性感知

3.1.3 在演示中培养学生的直观感知

3.2 小学美术教学中感知力效果评价

3.2.1 自我评价

3.2.2 相互评价

3.2.3 表现性评价

3.3 小学美术感知力教学实践与案例分析

3.3.1 案例研究的背景

3.3.2 案例生成的条件

3.3.3 案例的比较研究及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声明

展开▼

摘要

感知力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自教学活动诞生之日起,教育者就对学生的感知力进行了不断的探究和追求。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实现感知力的培养,对感知力细微的独特性包括感知力的敏锐、辨识、焦点、氛围、张力、情感、交融、意味八个属性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对美术教学中感知活动的三大特性即:情意性、递进性和生成性做进一步的探究。
  考虑感知力的培养问题,必然要先考虑到培养感知力的影响因素。感知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来自对象的属性、感知对象的形式、感知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因素,和感知主体的身体、感知主体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学识程度、感知主体的民族差异和阶级差异等主观方面的因素。
  感知力的培养在小学美术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对一个人以后的成长影响巨大,它可以增加学生对美术课程的热爱程度和关注程度;能够独立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和看法;提升学生自身修养,加深对美的领悟。
  通过对小学生感知力特征的探究,本文对美术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感知力做了进一步的总结:学会善于观察、学会感知情境、学会表达感受。并且通过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感知、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个性感知、在演示中培养学生的直观感知来了解感知力在教学中的运用。同时,通过自我评价、相互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等方式给教学效果反馈准确的信息,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发展美术学习,也能够给美术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推动美术教师能力提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帮助。最后以两种教学实践方式和对两种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比较来证实感知力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