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文学位 >先秦儒学内圣修养论中的健康心理思想
【6h】

先秦儒学内圣修养论中的健康心理思想

代理获取

目录

文摘

英文文摘

声明

导 言

第一章先秦儒学内圣修养的四个维度

第一节人与自然的共生

第二节人与人的互动

第三节人与自身的同一

第四节人与终极理想的共融

第二章内圣修养论与健康心理思想的契合之处

第一节心理健康是“外修”“内养”的统一

第二节健康的道德修养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

第三节人生关怀是内圣修养和心理健康的共同目标

第四节和谐是内圣修养和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

第三章内圣修养的具体方式及其对心理健康自我护理的作用

第一节弘毅进取,自强不息——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二节明辩理欲——培养良好的节制能力和调控能力

第三节和谐乐观——拥有灵活的情绪调控能力

第四节仁爱忠恕,执守中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五节居安思危——寻求安全需要的忧患意识

第六节独善其身——保持自身的人格特征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摘要

哲学离不开人,哲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人学。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启迪人们的智慧,感悟生存与发展之道,提升精神生活的质量。而中国哲学不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为最高目的,而是强调为己之学,以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为目标。因此很注重精神修养及其对人生、社会发生作用,便有了内圣外王的成人之道。 先秦儒学的内圣修养有内外两个途径,一个是外在的“修”,这是通过外在的条件来实现的,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共生,人与人的互动,人与终极理想的共融,“修”在“修养”中所侧重的是道德实践、道德行为和外在行为表现的合标准性。第二个是“养”,表现为人与自身的同一,其理论来源是性善论,“养”在“修养”中所侧重的是道德的内在方面,指培养道德根源,使道德行为成为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我”表现为一种“关系自我”,这个关系指人与非人、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关系的和谐才有人格的和谐和完善,儒学以修身为中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指导人们追求和谐,在“和”的基础上感受“乐”,使精神平静和满足,直接底在人心之内寻求善和幸福,这种乐是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是高于功名和财富的,所以李泽厚先生说儒学是乐感文化。这与现代心理学所论的健康心理思想有很多契合之处,因为健康心理体现在心理感受上就是快乐和幸福的情感体验。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人生活的环境正发生急剧的变化,人内心的压力和不平衡正在加剧,人们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在下降,而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先秦儒学的修养论重视人际关系和谐,注重超脱物质之外的精神涵养,反对人对于物欲和个人利益的过度沉迷和追逐,指导人们在自强不息的不懈追求的同时保持内心的满足和精神的愉悦,实现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的和谐。先秦儒学的内圣修养论对当代人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有着重要的平衡和调节作用。 挖掘先秦儒学中的积极的能指导现实生活的思想是我们研究中国哲学的应有之义,而先秦儒学中的健康心理思想对我们保持和维护现代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无疑是值得肯定的,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 本文对内圣外王的价值观做了现代转换,对于中国的传统哲学,冯友兰先生和张岱年先生分别提出了抽象继承法和综合创新法,抽象继承法重在“取”,综合创新法重在“得”。内圣外王的思想产生并流传于过去那个以政治为个人价值取向的封建时代,儒家企望道德能与政治统一,如果我们抛开古代德高为王的政治理想,发现儒学重视精神修养对人生意义的思想,对提高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质量仍然是有很多可取之处的。本文对内圣的修养方法进行了综合,并创新的与现代心理健康思想相结合,试图开创儒家修养学说的更广阔的研究领域。本文首先从人生活的关系世界的角度探讨先秦儒学“内圣”修养的四个维度,其次探究其中与心理健康思想相契合之处,最后探讨其修养的方法对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作用。

著录项

相似文献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 专利
代理获取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